
(1) [neighborhood]∶鄰居;家庭居所
鄰裡之間
(2) [neighbor;people of the neighborhood]∶鄰居或同鄉
同一鄉裡的人。《論語·雍也》:“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 唐 杜甫 《寄題江外草堂》詩:“霜骨不堪長,永為鄰裡憐。”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鄰裡來問事者,填咽門戶。” 李瑛 《咖啡》詩:“親朋相邀,鄰裡相招。”
“鄰裡”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含義
指代人群
指居住在同一鄉裡或鄰近區域的人,如“鄰裡鄉黨”“鄰裡來問事者”()。現代漢語中常指鄰居,即住所相近的家庭成員或個體,如“鄰裡服務所”“鄰裡糾紛”()。
地理範圍
既表示家庭所在的具體鄉裡,也延伸為市鎮中相鄰的街道區域()。地理學中定義為“城市社會的基本單位”,強調相同社會特征人群的聚集()。
二、社會文化内涵
互助性與親密性
傳統鄰裡關系以互助為特點,如農忙支援、節慶活動()。曆史典故如“孟母三遷”“讓他三尺”也體現其重要性()。
現代演變
隨着住宅結構變化,鄰裡交往減少,但高樓大廈未完全阻斷互動,仍被視為社會關系的重要環節()。
三、使用示例
常見于描述人際關系,如“鄰裡和睦”“調解鄰裡矛盾”()。例如:“劉大媽妥善處理鄰裡糾紛”體現了該詞的實際應用場景。
總結
“鄰裡”既指具體的人群與地域,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互助、和諧的社會價值。如需完整釋義,可參考辭海、線上詞典等權威來源()。
《鄰裡》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涵義十分豐富。它通常用來描述相鄰的家園、街坊之間的關系和交往。鄰裡關系既包括親近和友好的交往,也包括互相幫助、照應和關心。
《鄰裡》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阜”和“土”,其中“阜”表示土堆或岡,而“土”則表示土地。它的總筆畫數是11,其中“阜”部的筆畫數是7,而“土”部則是4。
《鄰裡》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是漢字的一個傳承。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鄰裡」。
在古代,鄰裡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例如,清代文字學家袁了凡在他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将鄰裡拆分為“舍”和“土”的組合,其中“舍”表示居住的房舍,而“土”則表示土地。
1. 鄰裡之間應該互相關心和幫助。
2. 良好的鄰裡關系可以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組詞:鄰裡關系、鄰裡友好、鄰裡互助。
近義詞:街坊、同村、同樓。
反義詞:疏遠、陌生、仇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