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歎詞。猶今言罷了。《公羊傳·僖公元年》:“ 奚斯 不忍反命于 慶父 ,自南涘,北面而哭。 慶父 聞之曰:‘嘻,此 奚斯 之聲也,諾已。’” 何休 注:“諾已,皆自畢語。”
(2).承諾與否。《管子·形勢》:“聖人之諾已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義則諾,不義則已。可則諾,不可則已。”
“諾已”是古漢語中的複合應答詞,由“諾”和“已”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語義構成
古代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讓王》,記載“諾,已而,得之而不閉”,王先謙《莊子集解》注“諾已猶諾矣,急遽應答之辭”,體現對話場景中的快速承諾與話題收束功能。
語法特征 在先秦文獻中多作獨立語段使用,具有話語标記性質。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其組合特性:“凡諾已連文者,皆謂諾而止之”,強調應答行為的完成态。
現代認知 現代漢語詞典已不再單獨收錄該詞條,但在古漢語研究領域仍被關注。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将其歸入“應對副詞”類别,與“唯”“然”等詞構成古代應答體系。
“諾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表示失望或無奈的感歎,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罷了”。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公羊傳·僖公元年》中慶父對奚斯的回應:“嘻,此奚斯之聲也,諾已!”。何休注解“諾已”為“皆自畢語”,即表達一種自我終結的感歎語氣。
指對承諾的接受或拒絕,即“承諾與否”。例如《管子·形勢》中提到:“聖人之諾已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義則諾,不義則已。”,強調承諾需基于道義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公羊傳》《管子》相關章節,或通過查字典工具(如、6)查閱更多例句。
拜首保攝谄子插條丑類惡物傳拓點滴調得而已鞲鞴圭表詭辔豪望鶴寝話柄皇曾祖诙優鹄面嘉草僵滞建義經史百子酒京九重泉浚文嵁崿寇萊公睽合楛僈詈罵令顔鸾彜馬走沒法奈何甿隸莫德格瑪模造旁擊鼙角穹倉绮宴契誼全歸三百篇上裝時政記碩俊洮汰騰説天京保衛戰天理良心脡祭推梨讓棗推析唾手可得橢圓頑疎瓦特魏石經狎邪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