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歎詞。猶今言罷了。《公羊傳·僖公元年》:“ 奚斯 不忍反命于 慶父 ,自南涘,北面而哭。 慶父 聞之曰:‘嘻,此 奚斯 之聲也,諾已。’” 何休 注:“諾已,皆自畢語。”
(2).承諾與否。《管子·形勢》:“聖人之諾已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義則諾,不義則已。可則諾,不可則已。”
“諾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表示失望或無奈的感歎,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罷了”。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公羊傳·僖公元年》中慶父對奚斯的回應:“嘻,此奚斯之聲也,諾已!”。何休注解“諾已”為“皆自畢語”,即表達一種自我終結的感歎語氣。
指對承諾的接受或拒絕,即“承諾與否”。例如《管子·形勢》中提到:“聖人之諾已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義則諾,不義則已。”,強調承諾需基于道義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公羊傳》《管子》相關章節,或通過查字典工具(如、6)查閱更多例句。
《諾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諾已》的意思是答應了就要做到,言出必行,不言而喻。
《諾已》的第一個字是“讠”,屬于部首讠,它有3個筆畫;第二個字是“己”,屬于部首己,它有3個筆畫。
《諾已》源于《論語·子罕篇》,其中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句話意味着君子要以自己為标準,言出必行。後來,人們将“諾已”作為一個詞使用,表示答應了就要做到。
《諾已》的繁體字是「諾已」。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諾已的古體字為「訥巳」。
他答應了要來幫忙,現在卻推卸責任,真是沒有諾已之心。
諾言、諾約、諾諾有諾
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兌現承諾
言而不行、食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