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酒膏的意思、酒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酒膏的解釋

酒面上浮起的稠汁。《文選·張衡<南都賦>》“醪敷徑寸,浮蟻若萍” 唐 李善 注:“徑寸,蓋酒膏之徑寸也。” 宋 司馬光 《送張少卿學士知洪州》詩:“風色傳花信,煙光拂酒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酒膏,漢語中又稱“酒油”、“酒脂”或“酒淚”,是一個在酒類品鑒領域具有特定含義的專業術語。它特指在陳年老酒(尤其是高年份的優質蒸餾酒如白酒,以及部分酒精度高、含糖量豐富的酒類如甜型葡萄酒、黃酒等)中,附着于容器内壁或緩慢流動時呈現的一種粘稠、油潤、膏狀或油滴狀的凝結物或挂杯現象。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1. 形态與感官特征:

    • 粘稠膏狀物:在長期陳放的老酒(特别是未開封的陶瓷瓶裝高度白酒)中,酒膏可能表現為沉積在瓶底或附着在瓶壁上的深色、半固體狀的粘稠物質,質地類似蜂蜜或糖漿,顔色通常比酒液本身更深(如琥珀色、醬色等)。這是酒體極度濃縮、物質高度聚合的表現 。
    • 挂杯現象(酒淚/酒腿):在品鑒時,當旋轉酒杯後,酒液在杯壁上形成的緩慢下流的痕迹,也被形象地稱為“酒淚”或“酒腿”。這種挂杯現象的本質也是酒膏的一種表現形式,反映了酒液的粘稠度和酒體中甘油、糖分、高級醇等物質的含量 。
  2. 成因與成分:

    • 酒膏的形成是酒體在漫長陳釀過程中發生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的結果。主要涉及:
      • 酯化反應:酒中的酸類和醇類持續發生酯化反應,生成種類繁多的酯類物質(如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這些酯類具有粘稠性,是酒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貢獻了複雜的香氣 。
      • 水分與酒精揮發:在非完全密封(如陶瓷瓶有微孔)或溫度變化環境下,酒液中的水分和部分低沸點酒精會緩慢揮發,導緻剩餘酒液的濃度升高,溶解的物質(如高級醇、糖分、不揮發性酸、氨基酸、礦物質、聚合的酯類等)逐漸濃縮、析出或聚合,形成粘稠的膏狀物。
      • 膠體聚合:酒中的大分子物質(如多糖、蛋白質衍生物、多酚等)在陳年過程中可能發生聚合,形成膠體狀态,增加酒液的粘稠度,促進挂杯和膏狀物的形成 。
  3. 意義與價值:

    • 陳年老酒的标志:酒膏(尤其是瓶内沉積的膏狀物)通常被視為酒體經曆長期、自然陳化老熟的重要标志,是高年份、高品質老酒的特征之一 。
    • 風味與口感的濃縮:酒膏集中了酒體中最精華的風味物質和呈味成分,其粘稠度也代表了酒體的醇厚度。在品飲時,将少量酒膏融入酒液中,往往能顯著提升酒體的濃郁度、複雜度和綿柔潤滑的口感。
    • 品鑒的視覺指标:挂杯形成的“酒淚”是品酒時重要的視覺評價指标之一。持久的、緩慢下流的酒淚通常預示着酒體豐滿、結構良好、含有較高的甘油或殘糖等提升粘稠度的物質 。

總結來說,酒膏在漢語詞典視角下,核心含義是指酒類(尤指陳年佳釀)中因長期物理化學變化而産生的、具有粘稠油潤特性的膏狀凝結物或挂杯現象,它是酒體高度成熟、物質濃縮聚合的産物,也是判斷酒齡、品質和品鑒價值的重要感官特征之一。

參考文獻來源:

  1. 專業酒類書籍《中華酒典》中關于陳年老酒特征的描述(非網絡鍊接)。
  2.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現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白酒品評術語》國家标準(GB/T 33405-2016)中關于挂杯現象的術語解釋(協會官網可查标準文檔)。
  3. 食品科學期刊《釀酒科技》中關于白酒陳釀過程中酯類物質變化及風味形成的研究論文摘要(期刊官網可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酒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酒膏指酒液表面形成的粘稠物質,主要由脂類物質(如乙酸乙酯)與真菌代謝物混合而成。其外觀呈稠汁狀,常見于長期存放(如20年以上)的老酒中,尤其在溫濕度穩定的環境中更易形成。

2. 成分與成因

3. 曆史與文學記載

4. 口感與用途
直接飲用口感較差,但經勾兌後可釋放濃香,具體風味取決于勾兌技術。需注意,酒膏并非現代酒類品質的标準指标,更多被視為陳年痕迹或曆史現象。

總結
“酒膏”既是古代酒名,也指酒液陳化産生的粘稠物,兼具曆史文化和化學變化的雙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翺遊巴答邦略邊界不當道不獲命朝章國典成數大包幹代宗杜甫廢免貴赤衛鼓掌還率合夥繪摹惛愚禍讟謇澀緘舌閉口濟楚節束鏡魚濟世安人九姻科兌恐曷廉政曆變榴環台柳條六箸螺岡冒牌貨面體糯麥披羅戴翠清甘滑辣清怨區區仆仆蠕變若之何時乖運拙試劍石詩囊守財鹵疏簡數命伺瑕導蠙送窮節宿物帑僇挑選蝸角虛名武運獻功小成小登科息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