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擊、懲戒。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若夫肉刑者之為摽戒也多…… 魏武帝 亦以為然。”
“摽戒”一詞在權威漢語詞典中未見明确收錄,該詞可能為古漢語生僻詞或現代方言用詞。從構詞法分析,“摽”在《漢語大詞典》中有兩種核心釋義:一讀“biào”,意為“擊打、捆綁”(來源:漢典);二讀“biāo”,指“揮動、标示”(來源: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而“戒”字在《說文解字》中訓為“警也”,《康熙字典》釋作“防備、告谕”(來源:國學大師網)。
結合二字本義,“摽戒”可訓解為通過肢體動作或标志物進行警示的行為,如《禮記·曲禮》中“摽使者出”的警示手勢(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其語義内涵包含三個維度:①行為層面的肢體示警(摽);②言語層面的規勸告誡(戒);③象征層面的标識提醒,如古代“摽梅”用落梅标示婚期,延伸出時序警示功能(來源:漢典“摽”字條)。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儀式性警戒行為,如《周禮·夏官》記載司險“設國之五溝五塗,而樹之林以為阻固,皆有守禁,以摽戒不若”,鄭玄注:“摽,表也,表識危險使民知戒備”(來源:十三經注疏數據庫)。現代語境下可引申為通過顯性符號或行為進行風險提示的管理學概念。
“摽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biāo jiè,其核心含義為打擊、懲戒,多用于描述對不良行為或現象的糾正與警示。
詞義解析
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用刑》:“若夫肉刑者之為摽戒也多……魏武帝亦以為然。”此處指通過嚴厲刑罰達到懲戒與威懾的作用。
使用注意
“摽戒”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下的學術讨論。如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多用“懲戒”“制裁”等詞替代。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抱樸子》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
敗遁百萬富翁八詠樓标準化瀕近弊屣博望槎不能自拔不再裁撙側言辰堠陳列室赤鞭遲頓吹風胡哨觸暑黨邪陷正點石成金督師烽燹奉召分級浮積镬竈監戒結社稷門灸曬居功跨總柳屯田驢鳴狗吠描龍刺鳳民族形式排洩慓果黥面禽息鳥視驅雷掣電肉眼愚眉山都山郵沈斷聖像市兒首章素俎饕殄眺注帖寫通缛罔褒窩窩頭無恒污言無衣之賦像模象樣襲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