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頭牆的意思、馬頭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頭牆的解釋

我國傳統建築中雙坡屋頂的山牆形式之一。其特點是兩側山牆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而呈階梯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頭牆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極具特色的牆體結構,主要流行于徽派和贛派建築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稱

馬頭牆又稱風火牆、封火牆或防火牆,特指高于房屋兩側山牆屋面的階梯狀牆垣,因頂部輪廓形似馬頭而得名。其核心功能是防火,同時兼具防風、裝飾等作用。

二、結構與形态

  1. 階梯式設計
    牆體隨屋頂坡度層層疊落,形成階梯狀,常見兩疊式、三疊式,大型建築可達五疊(稱“五嶽朝天”)。
  2. 構造細節
    牆頂覆蓋小青瓦,邊緣安裝搏風闆(金花闆),垛頭裝飾有“鵲尾式”“印鬥式”“坐吻式”等樣式。

三、功能與作用

  1. 防火隔斷
    傳統民居密集且多為木結構,馬頭牆可阻擋火勢蔓延,故稱“封火牆”。
  2. 防風與防雷
    高聳的牆體可抵禦強風掀翻瓦片,并降低雷擊對主建築的損害。

四、文化寓意

  1. 象征意義
    “馬頭”造型寓意“一馬當先”,寄托對仕途的追求;“金印式”“朝笏式”裝飾象征讀書入仕的理想。
  2. 情感寄托
    徽商遠行時,馬頭牆成為家人望歸的象征,黑白相間的外觀也傳遞素雅的美學意境。

五、曆史起源

馬頭牆雛形可追溯至明代。據記載,徽州知府何歆為應對頻繁火災,推行增高牆體的政策,逐漸演變為階梯式封火牆,後因形得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建築工藝或地域差異,可參考相關權威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頭牆

馬頭牆是指在城牆上頭部分中央凸出的一段構築物,形狀類似馬頭,起到加強城牆防禦作用的結構。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頭牆的拆分部首有馬(mǎ)和土(tǔ),共計6個筆畫。

來源

馬頭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建築。在古代的城牆防禦建設中,為了增強城牆的堅固程度和防守效果,人們使用石塊或磚塊構建了呈馬頭形狀的牆體結構,被稱為馬頭牆。

繁體

繁體字“馬頭牆”保留了馬頭牆的原始意思和概念,同樣是指構建在城牆上的馬頭形狀牆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馬頭牆的古字形為“馬頭牆”,字體形狀更為古樸、筆畫更為繁複。

例句

1. 城牆上的馬頭牆增加了城池的防禦力量。

2. 老村莊的入口處有一座石砌的馬頭牆,展示着古代建築的智慧。

3. 考古學家在發掘古城遺址時,發現了完好的馬頭牆遺迹。

組詞

馬刀、馬具、牆壁、圍牆、城頭、建築物

近義詞

馬刀:馬頭劍

城頭:城牆頭

反義詞

平牆:沒有任何凸出、彎曲或附加結構的城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