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事前沒準備,臨時才想辦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漢 劉向 《說苑·奉使》:“寡人所謂飢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未嘗能以歡喜見子。”
“渴而穿井”是一個中文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事前沒有充分準備,直到急需時才臨時采取行動,常帶有事到臨頭才匆忙應對的批評意味。以下為詳細解析:
該成語通過生動的比喻,提醒人們做事需提前規劃,避免被動應對。其出處和用法均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預見性”和“主動性”的重視。
《渴而穿井》是一個成語,意為在渴望水源的情況下,用力努力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比喻在無法直接得到需要的東西時,通過努力和智慧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渴而穿井》中的第一個字“渴”,部首是“水”,總計5個筆畫。
第二個字“而”,部首是“而”,總計6個筆畫。
第三個字“穿”,部首是“穴”,總計7個筆畫。
最後一個字“井”,部首是“二”,總計4個筆畫。
《渴而穿井》這個成語源自于《論語》中的孔子言傳弟子的一段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溫故而知新,可以成為人們的良師。後來演化為“渴而穿井”,表示為了解決渴望水源的問題,必須要用力去尋找新的途徑。
在繁體字中,“穿”字的寫法為“穿”而非簡體字中的“穿”。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但是在《渴而穿井》這個成語中,字的形狀與現代相似,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在做研究時遇到了難題,但他不甘心放棄,一直努力嘗試,最終他渴而穿井,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渴望、穿越、井水、解決、努力等。
锲而不舍、力求進取、精益求精等。
安逸、懶散、漫不經心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