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棄玉玦。喻出會相愛者未遇因失望而捐棄信物。語本《楚辭·九歌·湘君》:“捐餘玦兮 江 中,遺餘佩兮 醴 浦。” 南朝 齊 謝朓 《七夕賦》:“軾帝車而捐玦,淩天津而上翔。” 南朝 梁 沉約 《湘夫人》詩:“捐玦置 澧 浦,解珮寄中洲。”
“捐玦”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古典文獻與字義分解進行詳細闡釋:
基本詞義
“捐玦”指丢棄玉玦,象征因未能與相愛之人相遇而失望,進而舍棄信物。這一行為源于古代以玉器作為定情或信物的傳統,丢棄玉玦暗含決絕或遺憾之意。
單字解析
出處與文學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九歌·湘君》:“捐餘玦兮江中,遺餘佩兮醴浦。”描寫湘夫人因未遇湘君,将玉玦與玉佩抛入江中,表達失落之情。後世文人如謝朓、沈約的詩賦中亦沿用此意象,如“軾帝車而捐玦”“捐玦置澧浦”等,強化了其文學象征意義。
文化象征
玉玦在古代不僅是裝飾品,更承載着情感與承諾。捐玦的行為,既是對未果情感的哀歎,也暗含“決絕”的雙關含義,成為詩詞中表達愛而不得的經典意象。
該詞通過具體物象(玉玦)與動作(捐棄),凝練地傳遞了古典文學中深沉的情感表達,需結合文化語境理解其象征内涵。
捐玦(juān ju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捐”部由手部(扌)和千(千)組成,表示手扔掉東西的動作。而“玦”部由玉(王)和夬(夂)組成,表示玉飾品。合在一起,表示将玉飾品捐贈出去。
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計算,捐玦的讀音為juān jué。其中,“捐”部共有11個筆畫,讀音為juān,“玦”部共有9個筆畫,讀音為jué。
捐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玉被視為珍寶之一,富人或貴族會佩戴珍貴的玉飾品。有些人會選擇将自己的玉飾品捐贈給宮廷或寺廟,以表達對神靈或皇室的崇敬。因此,“捐玦”成為了一個詞語,用于描述将珍貴的玉飾品捐贈出去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捐玦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捐玦在古代的寫法為“捐玨”。其中,“玨”是玉的古稱,與現代的“玦”相同。這種古代字體寫法可以在一些古籍或碑刻中找到。
以下是關于捐玦的一個例句:
他母親捐玦給寺廟,以感謝神明保佑全家平安。
除了捐玦以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和近義詞。相關詞語包括捐贈、捐款、捐物等,它們都描述将財物或物品捐贈出去的行為。近義詞包括饋贈、贈予、奉獻等,它們指的是給予他人禮物或財物的行為。
反義詞與捐玦相對的是收藏、保留等詞語。收藏表示保留物品以供個人欣賞或保存;保留表示不舍棄或保存某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