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水漫出。《晉書·食貨志》:“水澇瓫溢,大為災害。”
“瓫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瓫溢(拼音:pén yì)指水滿溢出、泛濫成災,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水患的情景。例如《晉書·食貨志》記載:“水澇瓫溢,大為災害”,意為因水災導緻洪水漫溢,造成嚴重災害。
瓫
溢
該詞多用于古代典籍中,描述自然水災或河流泛濫的情況,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例如:“連日暴雨緻河水瓫溢,淹沒農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水患記載,可查閱《晉書》或《水經注》等文獻。
瓫溢(bīn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瓫和溢兩個部分組成。
瓫(bīn)是一個獨體字,部首為“瓦”,總筆畫數為5,讀音為“bīn”。瓫在古代漢字中通常用于表示“壇子”的意思。
溢(yì)也是一個獨體字,部首為“水”,總筆畫數為13,讀音為“yì”。溢在古代漢字中代表“水流出的樣子”或者“盈滿的樣子”。
瓫溢這個詞的來源并不确定,但可以推測其可能與古代祭祀活動中的壇子溢出或盈滿的意象有關。
瓫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瓢溢,保留了瓫的意思,仍然表示水溢出或者盛滿的狀态。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很大的不同。瓫在古代的寫法是“盅”,溢的寫法則是“懌”。這些變化表明漢字的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例句:
1. 屋漏偏逢連夜雨,庭瓫溢滿淚如雨。
2. 功名利祿使心瓫溢,他的内心無法得到真正的安甯。
組詞:
盛瓫、瓢盂、溢彩、水溢、溢美等。
近義詞:
溢滿、溢出、盛滿、洋溢。
反義詞:
幹涸、幹燥、缺乏、空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