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闕翟 ”。古代王後的祭服。《周禮·天官·内司服》:“内司服,掌王後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鄭玄 注:“狄當為翟。翟,雉名……王後之服,刻繒為之形而采畫之,綴於衣以為文章。褘衣畫翬者,揄翟畫搖者,闕翟刻而不畫,此三者皆祭服。”
“阙狄”是古代中國禮儀服飾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阙狄”(拼音:quē dí)是周代王後所穿的祭服之一,屬于“六服”體系中的第三等級。該詞也寫作“阙翟”,其中“狄”通“翟”(指雉鳥),因服飾紋樣與翟鳥相關而得名。
禮儀用途
據《周禮·天官·内司服》記載,王後六服包括褘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緣衣,其中前三者為祭服。阙狄用于祭祀場合,是身份與禮儀的象征。
形制特點
與“褘衣畫翬(五彩雉)”“揄翟畫搖(長尾雉)”不同,阙狄采用“刻缯為翟形而不再彩畫”的工藝,紋飾相對簡樸。
《阙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不完整的、殘缺的、缺漏的”。
根據現行的《康熙字典》和《新華字典》的規定,《阙狄》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确定為:
阙:部首阜,總筆畫16;狄:部首犬,總筆畫10。
《阙狄》這個詞最早見于《孟子·告子上》篇中,出自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之口。孟子在這篇文章中用“阙狄”來形容國家政治的不完善和社會的殘缺。
《阙狄》的繁體字是「闕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康熙字典》中記載的《阙狄》的古代寫法可能是:
阙:亼⺆⺈小、⺆⺈小冫、冫⺆⺈小、冫⺆口、⺆冫、⺆⺈-、⺆⺈、⺆冫⺈、⺆新;狄:⺢旦、旦⺢、旦⺢⺢、旦⺢口、⺢旦⺢、文言㐫
1. 這個方案還有很多阙狄需要補充完善。
2. 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的教育體制已經不再阙狄了。
阙谷(不完整的谷物)、春阙(春天的殘缺)、阙麗(不完整而美麗)、阙社(部分社會)
不完整、殘缺、缺漏、不完善
完整、完備、完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