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mboo or twig fence] 籬笆
村莊籬落
(1).即籬笆。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貧無僮僕,籬落頓決。荊棘叢於庭宇,蓬莠塞乎階霤。” 唐 柳宗元 《田家》詩之二:“籬落隔煙火,農談四鄰夕。”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詩之十四:“列樹徧阡陌,東西各縱橫。豈容籬落間,採葉憚遠行。” 清 趙翼 《野菊》詩:“多少秋芳入貴家,獨餘籬落幾寒葩。”參見“ 籬笆 ”。
(2).喻外蕃,屏障。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下》:“要害之處,通山川之道,調立城邑,毋下千家,為中國造籬落。”
“籬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籬落”指用竹條、木條或樹枝編成的栅欄或籬笆,常用于圍住庭院、田園等區域。例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籬落疏疏一徑深”即描寫稀疏的籬笆()。
“籬落”可比喻對自由的限制,如“樊籬”一詞常用于描述思想或行為的束縛()。這一抽象化用法體現了從具象圍欄到抽象約束的延伸。
早在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自叙》中便有“籬落頓決”的記載,指籬笆破損的狀态,反映古代民居結構()。隨着發展,籬笆逐漸成為田園詩的核心意象,承載着隱逸文化的審美意趣。
在當代語境中,“籬落”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成語引用,例如描述“打破思想的籬落”以表達突破傳統觀念()。口語中更常用“籬笆”替代。
《籬落》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用樹木、竹子、蘆葦等制成的圍欄或栅欄,常用來界定田地、庭院等空間。後來引申為隔離或限制人的行動或思想的空間。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與世隔絕、獨自居住的狀态。
該詞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竹”和“立”。其中,“竹”是用來表示竹子這個物體的意思,而“立”則表示直立的狀态。這個字的構字規律是左右結構,屬于較為常見的漢字之一。
《籬落》一詞的來源不詳,它已經存在了很久。在古代,籬落往往是建在戶外的花園或果園的周圍,起到圍護植物的作用。古人認為居住在籬落之間能夠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同時也可享受獨處的安甯感。
《籬落》的繁體字為“籬落”。在繁體中,第一個字“籬”(lí)由竹字頭部分組成,匡字旁,表示籬笆的意思;第二個字“落”(luò)則由艹字旁和洛字旁組成,表示掉落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中國古代人将籬落寫做“菱菱”,其中“菱”即代表竹子,“隹”代表立着的狀态,兩個字形合在一起形成“菱菱”。
例句:他退隱到深山老林中的籬落裡,過着甯靜的生活。
組詞:籬落圍牆、籬笆、籬笆牆
近義詞:圍牆、圍欄、栅欄
反義詞:開放、自由、無拘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