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石虔來的意思、桓石虔來的詳細解釋
桓石虔來的解釋
《晉書·桓石虔傳》:“ 石虔 小字 鎮惡 。有才幹,趫捷絶倫……三軍歎息,威震敵人。時有患瘧疾者,謂曰‘ 桓石虔 來’以怖之,病者多愈,其見畏如此。”後遂以“桓石虔來”謂鎮惡去疾的典故。 清 陳維崧 《念奴嬌·丁巳中秋廣陵寓中病瘧》詞:“安得 桓石虔 來,為驅瘧鬼,放我眉梢結。”自注:“呼 桓石虔 來可以斷瘧。”
詞語分解
- 桓的解釋 桓 á 古代立在城郭、宮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邊的木柱:桓表。 大:桓治(大治)。 〔桓桓〕威武的樣子,如“桓桓陳将軍,仗钺奮忠烈”。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來的解釋 來 (來) á 由另一方面到這一方面,與“往”、“去”相對:來回。來往。過來。歸來。來鴻去燕(喻來回遷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書信來往)。 從過去到現在:從來。向來。 現在以後,未到的時間:來年。将來
網絡擴展解釋
“桓石虔來”是一個源自東晉時期的典故,主要用于形容以威名震懾他人、驅除疾病或災禍的行為。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1.典故來源與含義
- 出處:出自《晉書·桓石虔傳》。桓石虔是東晉名将,小字“鎮惡”,因勇猛過人、威震敵軍而聞名。據記載,當時有瘧疾患者聽聞“桓石虔來”後,因恐懼而病愈,故後世将此典故引申為“用威名震懾以驅除疾病或災禍”。
2.曆史背景與人物事迹
- 桓石虔其人:他是征西将軍桓豁之子,以矯捷勇猛著稱。曾徒手與受傷猛獸搏鬥,戰場上屢立戰功,甚至敵軍聞其名而膽寒。
- 具體事例:據載,桓石虔在圍獵時冒險拔取猛獸身上的箭,展現非凡膽識;其威名還被用于“恐吓”瘧疾患者,結果患者因受驚而痊愈,側面反映其震懾力之強。
3.引申意義與文學引用
- 象征意義:後世将“桓石虔來”比喻為通過強勢手段或威名化解危機,尤其在文學作品中常被引用。例如清代陳維崧的詞作《念奴嬌·丁巳中秋廣陵寓中病瘧》中,便以“安得桓石虔來,為驅瘧鬼”表達希望借其威名驅除病痛的心願。
4.相關評價與地位
- 桓石虔官至豫州刺史,死後追贈右将軍,封作唐縣侯,其軍事才能和勇猛形象在東晉曆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典故的流傳也體現了古代對“勇武鎮邪”觀念的推崇。
“桓石虔來”不僅是一個曆史人物的傳奇故事,更演變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以威名或強勢手段解決問題的智慧,兼具曆史價值和文學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桓石虔來》的意思
《桓石虔來》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賢明有才能的人物自然會聚集在一起。
拆分部首和筆畫
《桓石虔來》由“木”、“石”、“禾”、“心”、“虍”、“丨”、“人”、“從”共八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7畫。
來源
《桓石虔來》這個成語出自《論語·雍也》,是孔子對魯國一位賢人的評價。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引申為智者或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意義。
繁體
繁體字為《桓石虔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拆分部首和筆畫的順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上,由于部首和筆畫的基本構造沒有改變,字形的差異不大。
例句
他們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才能,正如《桓石虔來》,自然會成為一支強大的團隊。
組詞
- 桓族:指姓桓的家族。
- 石遠虔先:古代文人學者陶淵明的字。
近義詞
- 才德兼備:指具備才能和德行的人。
- 聚賢納士:指聚集有才華的人才。
反義詞
- 群龍無首:指沒有領導者或導緻混亂無序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