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nd and wood carry grief——no longer able to care for one's parents] 謂父母死,不得孝養的悲哀
不勝霜露風木之悲也
(2) 亦作“風木含悲”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養的悲傷。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 清 錢謙益 《南京浙江道監察禦史曹汝蘭授文林郎制·母李氏仍前贈》:“哀此風木之悲,用霈《蓼蕭》之澤。” 清 鈕琇 《觚賸·兩大文章》:“ 溫嶠 之絶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亦作“ 風木含悲 ”。 明 汪廷讷 《獅吼記·叙别》:“先父 公弼 ,作宦 黃州 ,因而流寓 岐亭 ,不幸風木含悲,年來獨與妻房 柳氏 ,諧其伉儷。”參見“ 風樹 ”。
“風木之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該成語比喻因父母去世而無法盡孝的悲哀,特指喪親之痛。其核心意象源于“風樹”典故,字面可理解為“風中的樹木承載悲傷”,暗喻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明代顧大典的《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典故源自《韓詩外傳》中“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比喻,後演變為成語。
用法與結構
情感内涵
強調因父母亡故帶來的雙重痛苦:一是失去至親的悲傷,二是未能及時盡孝的悔恨。清代顧炎武在《與李湘北書》中曾用“風木之悲何及!”表達這種深切哀恸。
延伸示例
如:“他漂泊半生,歸來時雙親已逝,唯餘風木之悲。”此句通過場景描寫,凸顯成語中時空錯位的情感張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