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nd and wood carry grief——no longer able to care for one's parents] 謂父母死,不得孝養的悲哀
不勝霜露風木之悲也
(2) 亦作“風木含悲”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養的悲傷。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 清 錢謙益 《南京浙江道監察禦史曹汝蘭授文林郎制·母李氏仍前贈》:“哀此風木之悲,用霈《蓼蕭》之澤。” 清 鈕琇 《觚賸·兩大文章》:“ 溫嶠 之絶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亦作“ 風木含悲 ”。 明 汪廷讷 《獅吼記·叙别》:“先父 公弼 ,作宦 黃州 ,因而流寓 岐亭 ,不幸風木含悲,年來獨與妻房 柳氏 ,諧其伉儷。”參見“ 風樹 ”。
風木之悲(fēng mù zhī bēi)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比喻因父母亡故而無法奉養的悲痛之情。其核心含義承載了儒家文化中對孝道的深刻诠釋,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風木”二字取自自然現象:樹木渴望靜止,而狂風不息。此意象最早見于漢代韓嬰的《韓詩外傳》: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這一對比生動刻畫了子女孝心與父母生命流逝之間的永恒遺憾,奠定了成語的情感基調。
典故主角為春秋時期的臯魚。據《韓詩外傳》卷九記載,臯魚周遊列國後歸鄉,發現雙親已故,悲泣道: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
後遂以“風木之悲”濃縮這一孝子之憾。此故事亦見于《孔子家語·緻思》,印證其文化影響力。
成語直指孝行的緊迫性——父母年壽不可逆,侍奉需及時。清代學者王晫在《今世說》中評:“風木之痛,古今同慨”,強調其跨越時代的倫理共鳴。
朱熹《論語集注》引程頤言:“孝莫大于尊親,然不待則無及”,說明成語暗含對“孝在當下”的行為規訓。
當代語境中,“風木之悲”仍用于表達兩類情感: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奉養的悲傷”,凸顯其情感内核的穩定性。
典籍 | 原文節選 |
---|---|
《韓詩外傳》 | “臯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卷九) |
《孔子家語》 | “孔子曰:‘識矣!’…遂投水而死。”(《緻思第八》) |
結語
“風木之悲”以自然意象凝練人倫至痛,既是漢語“以景喻情”的修辭典範,亦成為中華孝文化的精神符號。其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鳴,印證了《孟子·萬章上》“大孝終身慕父母”的倫理永恒性。
“風木之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該成語比喻因父母去世而無法盡孝的悲哀,特指喪親之痛。其核心意象源于“風樹”典故,字面可理解為“風中的樹木承載悲傷”,暗喻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明代顧大典的《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典故源自《韓詩外傳》中“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比喻,後演變為成語。
用法與結構
情感内涵
強調因父母亡故帶來的雙重痛苦:一是失去至親的悲傷,二是未能及時盡孝的悔恨。清代顧炎武在《與李湘北書》中曾用“風木之悲何及!”表達這種深切哀恸。
延伸示例
如:“他漂泊半生,歸來時雙親已逝,唯餘風木之悲。”此句通過場景描寫,凸顯成語中時空錯位的情感張力。
敗倒百鍊刀被告匕鬯不相能不知丁董蠶豆象長星赤口襯履仇牧床公床婆,床公床母楚重刺詩從學等慈鄧虜淪敦防弊飛熊入夢風露鳳枕輔治革響國志扢揸好自為之懷材匠石運金角髻孑遺倨貴軍統軍檄均種拘耆客使空勤款托琅嬛賃仆傈僳語論集馬箠納言士衲子攀供鉛鋒跄踉清令輕纖全性人卒煽權守道安貧獸王水秀舜英速拙鐵樹開華完就蕭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