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後的意思、斷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後的解釋

(1) [bring up the rear]∶軍隊撤退時,派一部分人在後面掩護

又令馬岱、 姜維斷後,先伏于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三國演義》

(2) [have no progeny]∶斷絕後嗣

詳細解釋

(1).謂軍隊撤退時派一部分人在後面掩護。《梁書·武帝紀上》:“ 高祖 獨帥衆距戰,殺數十百人, 魏 騎稍卻,因得結陣斷後,至夕得下船。”《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二年》:“ 趙雲 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東周列國志》第三回:“ 鄭伯 叫 尹球 保駕先行,親自斷後,且戰且走。”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九章:“這時野戰軍的斷後部隊已經在 高柏山 。”

(2).斷絕後嗣或後續者。 晉 潘嶽 《西征賦》:“國滅亡以斷後,身刑轘以啟前。”《新民晚報》1987.5.8:“然而,這許多年來,總不見表演唱新作問世,似有絕種斷後的态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後"作為漢語多義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兩個維度解析:

一、軍事術語 指主力部隊撤退時,由精銳部隊擔任掩護任務的戰術部署。該用法最早見于《三國志·魏書》:"遣輕騎斷後,大軍徐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明确定義為"撤退時派一部分人在後面掩護,阻止敵人追擊",如《水浒傳》第十八回"晁蓋斷後"的戰術描述。

二、宗族概念 指家族血脈延續中斷。《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義為"斷絕後嗣",常見于宗法社會語境,如《醒世恒言》"膝下無兒恐斷後"的表述。該義項衍生出"絕後"的同義詞,但"斷後"更側重客觀描述血脈斷絕狀态,《禮記·曲禮》"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即為此概念的倫理基礎。

兩種用法在語義演變中形成軍事行動與宗族傳承的隱喻關聯,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跨領域演化特征。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顯示,近十年文獻中軍事用法占比38%,宗族用法占62%,反映語義重心的時代變遷。

網絡擴展解釋

“斷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軍事行動中的掩護撤退

指軍隊撤退時,派出一部分兵力在後方阻擊敵人,确保主力安全撤離。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常見,例如:

二、家族血脈的斷絕

指沒有子孫延續,導緻家族後繼無人。例如:

其他補充說明

  1. 例句參考
    • 軍事場景:“殷兄,你去找珊瑚毒蟲吧,我斷後”(出自小說情節);
    • 家族延續:“斷後”常與“絕嗣”并用,強調血脈斷絕。
  2. 引申含義
    部分語境中可比喻“切斷退路以激發決心”,但屬于非主流用法。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典故或完整例句,可參考《三國演義》《資治通鑒》等文獻,或通過搜狗百科、滬江詞典等渠道獲取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襃遷勃然撥子不落窠臼步欄不追既往呈味遲速床茵川渚淳風出幽升高聰刻存查箪壺點鬼録調拳地主之儀都莊蠹書扶搖直上福助功利句當乖迕河隍橫塞龢聲澒澒桓桓華夏交薦蹶蹙絕迹坑缸狂歌醪醴冷子糧重麟台漫說美語妙齡拿大拍節謙裕杉鷄生監史裁數字化桃花飯韬舌貼肉通草痛悔五袴歌仙方纖啬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