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祀的意思、奉祀的詳細解釋
奉祀的解釋
供奉祭祀。《左傳·成公十三年》:“ 獻公 即世, 穆公 不忘舊德,俾我 惠公 用能奉祀于 晉 。” 宋 曾鞏 《為人後議》:“故前世人主有以支子繼立,而崇其本親,加以號位,立廟奉祀者,皆見非於古今。” 巴金 《利娜》:“ 俄國 禮拜堂把 亞曆山大 當作 耶稣 來奉祀,那個地方就是良心的監牢。”
詞語分解
- 奉的解釋 奉 è 恭敬地用手捧着:奉觞(舉杯祝酒)。奉獻。奉祀。奉承(恭維,讨好。“承”讀輕聲)。 尊重,遵守:奉公守法。奉為圭臬(把某些言論或事物當作準則)。奉行故事(按老規定辦事)。 敬辭,用于自己的舉動涉
- 祀的解釋 祀 ì 祭:祭祀。祀天。祀祖。 中國殷代指年:十有三祀。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奉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供奉祭祀,主要用于表達對祖先、神靈或特定對象的敬奉與紀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奉祀指通過儀式、物品供奉等方式進行祭祀活動,常見于對祖先、神明或曆史人物的尊崇。例如《漢書》記載:“歲時奉祀”,即定期祭祀祖先。
2.曆史與文化背景
- 傳統延續:自夏商周起,奉祀便分為官方與民間兩種形式,官方如帝王祭祀天地,民間如家族祭祖。
- 文化意義:它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凝聚民族認同、傳承孝道的重要方式。
3.具體形式
- 祭祀對象:包括祖先(如立家廟、牌位)、神靈(如竈君、土地神)及曆史人物(如孔子後裔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 行為表現:如焚香、獻祭品、立碑等,部分習俗至今保留(如峇裡島人每日供奉米神)。
4.文獻例證
- 古代典籍如《左傳》提到“奉祀于晉”,指諸侯國對祖先的祭祀責任。
- 現代作家巴金在作品中亦用“奉祀”描述宗教儀式。
5.相關延伸
總結來看,“奉祀”承載了中華民族對先人的追思與精神信仰,兼具禮儀規範和文化傳承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左傳》《漢書》等文獻或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奉祀 (fèng sì) 這個詞意思是指尊敬地奉獻祭祀某個對象或神明。
拆分部首:奉(fèng)和祀(sì)。
奉的部首是女(nǚ),祀的部首是示(shì)。
奉共有8畫,祀共有9畫。
《奉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文化。在古時候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相信通過奉祀神明可以獲得保佑和祝福。
在繁體字中,《奉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可能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是相同的。
一些使用《奉祀》的例句:
1. 他每年都會去神廟奉祀。
2. 今天是重要的神祭日,我們全家都來奉祀。
一些與《奉祀》相關的詞彙:
組詞:奉獻、祭奠、供奉
近義詞:祭拜、祭祀
反義詞:忽視、忽略、疏忽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盡管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