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奉祀的意思、奉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奉祀的解釋

供奉祭祀。《左傳·成公十三年》:“ 獻公 即世, 穆公 不忘舊德,俾我 惠公 用能奉祀于 晉 。” 宋 曾鞏 《為人後議》:“故前世人主有以支子繼立,而崇其本親,加以號位,立廟奉祀者,皆見非於古今。” 巴金 《利娜》:“ 俄國 禮拜堂把 亞曆山大 當作 耶稣 來奉祀,那個地方就是良心的監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奉祀是漢語中表示祭祀活動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以莊重儀式供奉神靈、祖先或先賢。《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供奉祭祀,指舉行祭典以表崇敬追念”。該詞由“奉”與“祀”構成:“奉”取“恭敬承事”之意,“祀”原指商代對先祖的歲終大祭(《說文解字》注“祭無巳也”),後泛指各類祭祀儀式。

從詞義發展看,奉祀在先秦文獻中多用于國家宗廟祭祀,如《周禮·春官》記載“奉祀掌歲時之祭”。至漢代逐漸擴展至民間祖先祭祀,《禮記·祭法》鄭玄注雲“奉祀者,備物以享也”。現代語境中,該詞既保留宗廟祭祀的莊重性(如“奉祀黃帝陵”),也用于家族祠堂祭祖活動(如福建土樓族譜載“歲奉祀不辍”)。

文化内涵層面,奉祀承載着“敬天法祖”的倫理觀,通過《儀禮》規定的“三獻禮”等程式,體現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精神傳承。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祭祀文化研究》,奉祀儀式包含“敬獻(供品)、祝禱(祭文)、樂舞(八佾)”三重維度,形成完整的禮儀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奉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供奉祭祀,主要用于表達對祖先、神靈或特定對象的敬奉與紀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曆史與文化背景

3.具體形式

4.文獻例證

5.相關延伸

總結來看,“奉祀”承載了中華民族對先人的追思與精神信仰,兼具禮儀規範和文化傳承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左傳》《漢書》等文獻或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汗布拉宮奧薮寶蓋爆響筆仗長沙會戰赤野大失所望典坐禘祫董振端言發碇放乖潑風雨橋憤悁俯偻宮相孤文斷句和舒甲必丹金鞯九韶考閱科問料物淩毆離題卵鳥螺杯落局明核謬僻拗開糯米紙貧家牆屋七棱八瓣乞留惡濫擎托窮海秋收起義讓威熱魔沙壟少駐識途施展雙伴兒蘇武牧羊望拜剜肉醫瘡偉觀烏銅五戊纖惡缃帖铦铓犀蔽細吹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