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cramped for room] 恐懼畏縮,無處容身的樣子。“跼”也作“局”
1.《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陸德明 釋文:“局本又作跼。”後即以“跼天蹐地”形容惶懼不安貌。 三國 魏 曹植 《卞太後诔》:“恭事神祇,昭奉百靈;跼天蹐地,祇異神明;敬微慎獨,報禮幽冥。”《魏書·司馬叡李雄傳論》:“ 司馬叡 之竄 江 表,竊魁帥之名,無君長之實,跼天蹐地,畏首畏尾,對之 李雄 ,各一方小盜,其 孫皓 之不若矣。” 明 周瑛 《履霜操》詩:“父兮兒憎,母兮兒怒。跼天蹐地,憯不知其故。” 清 趙翼 《瓯北詩話·吳梅村詩》:“ 梅村 當國亡時,已退閒林下,其仕於我朝也,因薦而起,既不同於降表僉名;而自恨濡忍不死,跼天蹐地之意,沒身不忘,則心與跡尚皆可諒。”
2.指窘迫無路貌。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三章:“田廬賣盡而無歸,則有跼天蹐地,尋死自盡者矣。”
“跼天蹐地”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ú tiān jí dì,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權威來源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
基本含義
形容人因處境困窘而戒慎恐懼、惶恐不安的樣子,也可指窘迫無路的狀态。
詞義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在困境中因戒懼而行動受限的狀态。例如:
“跼天蹐地,若無所容。”(晉·陸機《謝平原内史表》)
部分差異解釋
提到“形容行動力強大”,可能與詞序混淆有關(如“蹐地跼天”在中指努力奮鬥)。但主流權威文獻(如《詩經》及陸機用例)均以“惶恐不安”為核心義,需注意區分語境。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局天蹐地;反義詞:泰然自若、從容不迫。
“跼天蹐地”正确含義為因處境艱難而惶恐謹慎,而非單純的“行動力強大”。使用時應結合古典文獻和語境,避免誤讀。如需完整出處和用例,可參考《詩經》及陸機《謝平原内史表》。
《跼天蹐地》是一個成語,表示非常努力,以至于能夠達到天上和地下。它形容人們的行動勇敢堅決,毫不畏懼,不怕任何困難和挑戰。
《跼天蹐地》由三個漢字組成,分為兩個部首:跳和足。其中,跳部(跳)有7畫,足部(天和蹐)分别有4畫和11畫。
《跼天蹐地》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用來形容劉邦發起反抗世襲制的鬥争。已收入《成語故事》中。
在繁體字中,該成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跼天蹐地”。
根據《說文解字》,漢字在古代的寫法有所不同。然而,對于《跼天蹐地》這個成語,沒有記錄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他的拼搏精神讓人們有一種跼天蹐地的感覺。
2. 這支隊伍每個人都奮發圖強,以跼天蹐地的勇氣和毅力,打赢了這次戰役。
跼手跼腳、仰天長歎、不屈不撓、奮勇向前
奮發圖強、迎難而上、力争上遊
畏縮不前、膽小如鼠、退縮不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