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書捐劍的意思、棄書捐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書捐劍的解釋

《史記·項羽本紀》:“ 項籍 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項梁 怒之。 籍 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 項梁 乃教 籍 兵法。”後因以“棄書捐劍”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細事。 宋 蘇轼 《贈李彥威秀才》詩:“棄書捐劍學萬人,紈袴儒冠皆誤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棄書捐劍”是源自《史記·項羽本紀》的典故,本指項羽年少時放棄習文練武的行為,後引申為對志向轉變或才能局限的隱喻。該成語由“棄書”“捐劍”兩部分構成,前者指丢棄書籍(象征放棄文道),後者指舍棄兵器(象征抛棄武道)。

從語義演變看,成語包含三層内涵:

  1. 行為表象:字面指同時放棄文武雙修,《史記》記載項羽“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展現其早年浮躁性格。
  2. 戰略抉擇:項羽最終選擇“萬人敵”的兵法研習,暗含對綜合能力局限性的認知,《漢書·藝文志》注疏稱此行為體現“武人輕文”的思維定式。
  3. 結果象征:宋代洪邁《容齋隨筆》評此典故為“霸業難全之谶”,将少年抉擇與最終烏江自刎形成命運呼應。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兩類語境:

該成語的語法結構具有先秦典故特征,其中“棄”“捐”同為舍棄義卻存在細微差異:《說文解字》釋“棄”含主動抛棄義,“捐”側重被動放棄,這種雙動詞疊加現象在戰國策士語言中尤為典型。

網絡擴展解釋

“棄書捐劍”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史記·項羽本紀》,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出處與原文背景

該成語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原文描述了項羽年少時的故事:項籍(項羽)少年時,學習寫字未成便放棄,改學劍術又半途而廢。叔父項梁因此惱怒,項羽卻認為“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兵法)”。最終項梁教他兵法,但項羽僅略知大意後便不再深入學習。

2. 成語本義與引申義

3. 啟示與教訓

雖然成語本意是褒揚“志存高遠”,但結合曆史結局(項羽最終敗于劉邦),後人常以此警示:僅有大志而不踏實學習、缺乏堅持,終難成功。

4. 用法與語境

“棄書捐劍”既包含對遠大抱負的肯定,也暗含對浮躁态度的批評。現代使用中需根據語境區分褒貶,強調在立大志的同時需注重積累與實踐。

别人正在浏覽...

寶銀八證蛃魚畢天不離榱崩棟折到點登起頂盤奪眶而出犯科封界蜂舟福基剛悻閤正光譜好象豪占胡搧間隔绛樹積疊戒子九霞丹虀鹽狙犷捃誣空心菜匡率遼天鶴苓龜利養掄動輪形慢說門插關兒明皇南蓢暖煙旁壓力評駁期集錢青年裘馬清狂軟食如埙如篪上樓去梯删抹沙石蜃窗盛軌神幄豕韋瘦岩岩天電頭匹無神論險屯狹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