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褊阸 ”。亦作“ 褊阨 ”。狹隘。心胸、氣量、見識等不寬廣。《漢書·地理志下》:“ 巴 、 蜀 、 廣漢 ……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阸。” 顔師古 注:“言其材質不彊,而心忿陿。”《晉書·溫峤傳》:“且 祖約 情性褊阨,忌克不仁。”《宋書·王弘傳》:“輕率少威儀,性又褊隘,人忤意者,輒面加責辱。”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序》:“今老矣,所望者惟子與孫。然嬾惰無匹,聞學褊隘。” 清 恽敬 《<崇仁學案>書後》:“大抵獧者必褊隘,自律嚴,律人亦嚴。”
“褊隘”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iǎn ài,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下》,形容巴蜀地區民風“柔弱褊阨”,後《晉書》等典籍沿用此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晉書》等古籍原文。
褊隘(biǎn'ài)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衣”和“辛”兩個部首,共有11個筆畫。在古代寫法中,褊隘的繁體字為“斃砵隘”。
“褊隘”一詞來源于古代,具有形容狹窄、狹隘的意思。形容地方小、空間擁擠,或指某些事物受到限制、困擾。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來形容狹窄、狹隘的環境或條件。
以下是關于“褊隘”的例句:
1. 我們生活的房子狹小而褊隘,我們需要搬家。
2. 由于時間褊隘,我無法接受更多的工作。
3. 那個小巷子非常褊隘,隻能容得下一個人通過。
以下是與“褊隘”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狹褴、褴褛、隘路、隘旅、衣物褴褛
近義詞:狹小、狹窄、狹長、約束
反義詞:寬敞、廣闊、開闊、寬裕
總結來說,“褊隘”一詞形容狹窄、狹隘的環境或條件,它的繁體字為“斃砵隘”,在古代語言中使用較多。在現代漢語中,可以用來形容空間、環境的狹窄和受限制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