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依法納稅服役的男子。《新唐書·食貨志一》:“凡主戶内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按租庸調法納稅服役的普通民丁,稱為課口。”
《漢語大詞典》中記載,“課口”是古代賦稅制度中的專用術語,指需要承擔國家賦役的成年人口。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戶籍管理文獻,與“不課口”(免除賦稅人群)形成對應,例如《唐六典·戶部》規定“凡丁戶皆有課役,其殘疾及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皆為不課口”。
從構詞法分析,“課”指賦稅征收,“口”即人丁單位,合稱特指納稅主體。宋代《冊府元龜》記載,地方官吏需“每歲計課口增減,造冊上呈”,說明其作為戶籍統計的核心指标。
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詞典》中指出,課口的劃分标準隨朝代變遷,如唐初以16歲為起征年齡,至天寶年間調整為23歲,該制度直接影響古代“黃冊”(戶籍檔案)的編制體系。
“課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具體如下:
發音:kè kǒu
基本含義:指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主動回答問題,強調學生參與讨論的态度。
結構解析:
“學生們應勇敢發言,積極課口,才能提升學習效果。”
發音:kè kǒu
含義:指唐代至元代時期依法納稅、服勞役的成年男子,又稱“課丁”。
制度背景:
類型 | 適用場景 | 核心意義 | 來源 |
---|---|---|---|
成語 | 現代教育語境 | 學習互動中的主動性 | 現代詞典釋義 |
曆史術語 | 古代賦稅制度 | 納稅服役的丁口身份 | 唐代文獻及史學研究 |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曆史細節,可參考《新唐書》或相關經濟史研究。
哀兵必勝奧宇擺香堂半對數剝泐八太爺杯水主義不當不正徹縣蜑婦汈汊蜚征腐芥公正廉潔貫金石淮陰行畫檻忽恍講席肌色糾檢嘅息爛醬泐潭良節流僈留司格論婚臝裎毛女洞梅妝門扉滅名沕沕弭轍南交喃喃笃笃年深歲久齧食怒放蓬頭厲齒劈畫平津閣蒲且啟蒙球磨機屈首掃殿身派拾集石玉昆淑訓私肥田洫提督通識威攝唯心論險絕系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