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課口的意思、課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課口的解釋

舊時依法納稅服役的男子。《新唐書·食貨志一》:“凡主戶内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按租庸調法納稅服役的普通民丁,稱為課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課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具體如下:

一、成語釋義(現代用法)

發音:kè kǒu
基本含義:指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主動回答問題,強調學生參與讨論的态度。
結構解析:


二、曆史術語(古代用法)

發音:kè kǒu
含義:指唐代至元代時期依法納稅、服勞役的成年男子,又稱“課丁”。
制度背景:

  1. 年齡劃分:唐代将人口按年齡分為“黃(嬰兒)”“小(4歲)”“中(16歲)”“丁(21歲)”“老(60歲)”,天寶年間調整為18歲為中男、23歲成丁。
  2. 納稅義務:成丁需承擔賦稅和勞役,稱為“課口”;其所屬家庭為“課戶”。
    文獻依據:

三、兩種釋義的差異

類型 適用場景 核心意義 來源
成語 現代教育語境 學習互動中的主動性 現代詞典釋義
曆史術語 古代賦稅制度 納稅服役的丁口身份 唐代文獻及史學研究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曆史細節,可參考《新唐書》或相關經濟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課口的意思

課口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種人在上課或講話時的言語表達不清晰,口齒不清。也可以用來指代在說話時不善于表達自己思想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課口的部首是讠(讓字底下的部首),它由12個筆畫組成。

詞源來源

課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方言》一書中,用來形容人們在說話時不清晰。

繁體字

課口的繁體字為課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課口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訄口,由“言”和“口”兩個部分組成。

例句

1. 他的發音很課口,我常常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2. 這個學生雖然很用功,但因為課口問題,成績一直不太好。

組詞

課口可以和其他字組合成不同的詞彙:

- 課程:指學校中授課的科目或一段時間内的教學内容。

- 口才:指一個人表達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近義詞

有幾個詞可以用來近義替換課口:

- 含糊:形容說話模糊不清,不容易理解。

- 吞吞吐吐:指說話時吞吞吐吐,遲疑不決。

反義詞

和課口意思相反的詞是“口齒清晰”或“口才流利”,形容說話清晰明了,表達能力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