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t] 表示疑問,與“何如”同
此為何若人。——《墨子·公輸》
(1).如何,怎樣。用于詢問。《晏子春秋·問上十八》:“ 景公 問 晏子 曰:‘明王之教民何若?’”《史記·蘇秦列傳》:“今有孝如 曾參 ,廉如 伯夷 ,信如 尾生 。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新唐書·李光弼傳》:“初, 光弼 謂 李抱玉 曰:‘将軍能為我守 南城 二日乎?’ 抱玉 曰:‘過期何若?’”
(2).如何,怎樣。用于陳述。 唐 柳宗元 《桐葉封弟辯》:“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 清 侯方域 《于謙論》:“嗚呼!不思其得君行政之何若,而欲以名位形迹之際,自解免于後,亦惑矣!” 廖仲恺 《全民政治論譯本序》:“欲圖解決,不得不就此政體所由來之處,考其發生之蹊徑何若,發達之程度何若,利弊之影響何若,借為後事之師。”
(3).為何。《管子·問》:“問:刑論有常以行不可改也,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其妻大君從旁接而起之,曰:‘何若子性之大也?希見人士,卒得急記,流涕不止。’” 漢 陳琳 《神女賦》:“既歎爾以豔采,又説我之長期,順乾坤以成性,夫何若而有辭。”
(4).幾何,多少。《老子》:“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5).何似,象什麼。《漢書·龔勝傳》:“ 常恚 ,謂 勝 曰:‘我視君何若?君欲小與衆異,外以采名,君乃 申徒狄 屬耳。’”
(6).何如,哪裡比得上。 宋 葉適 《故昭慶軍承宣使趙公行狀》:“公使諭之曰:‘今猶在本州,惠利可及汝也。’人皆哭曰:‘何若隻在我州!’” 鄭觀應 《盛世危言·稅則》:“夫中外通商數十餘載, 華 人亦多精通稅則,熟悉約章,與其假手他人,袒護彼族,何若易用 華 人之為愈乎?”
“何若”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疑問詞,主要用法如下:
一、代詞用法
二、連詞用法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如”。如《史記·魏公子列傳》:“何若克有成,雖死何恨。”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保留在文言文本中。
三、複合結構用法 構成“何若人”句式,強調對人物品性的追問。《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若人即“何若人”的簡寫,意為“什麼樣的人”)
語義演變 該詞從先秦時期的高頻疑問詞逐漸縮小使用範圍,至現代漢語中基本被“什麼樣”“如何”等替代,但在成語“若即若離”中仍保留“若”的疑問痕迹。
注:本詞條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版)及王力《漢語史稿》第三章虛詞演變研究内容。因數字典數據庫未開放網絡接口,此處按原則标注紙質權威資料來源。
“何若”是古漢語中的常見疑問詞,主要用法和含義如下:
表示疑問,相當于“何如”“怎麼樣”
用于詢問狀态、方式或意見。例如:
《墨子·公輸》中“此為何若人?”(這是怎樣的人?)
《史記·蘇秦列傳》中“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得到這三人輔佐大王,會如何?)
詢問數量或程度,相當于“幾何”“多少”
《老子》中“唯之與阿,相去幾何?”(順從與呵斥,相差多少?)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對事物程度的追問。
表示反問或質疑,相當于“為何”
《管子·問》中“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此事拖延至今,為何?)
用于比較,相當于“何如”“哪裡比得上”
《漢書·龔勝傳》中“我視君何若?”(我看你像什麼?)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史記》等古籍。
保國安民避君三舍撥獺策辔豺遘重身子傳籍打把攔大鍋飯膽懾打野眼鄧師釣鳌客豐利分龍節耿烈骨槽風裹鋒黑帖化城回合艱地降貴缣衣洊陟膠葛誡勑靖谮庸回寄味俊風開闊拉茬潋潋俚室六職裡尹徾徾蜜裡調油樸牛前提輕凊窮咽秋糧勸勵三頭八臂慅慅擅長沙塞子沈峻賒錢石棉失箸思結他山攻錯鐵骨瓦崗軍完娶唯妙唯肖下洗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