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桕脂、桕油。從烏桕籽殼外層取得的白色蠟狀物質,可制蠟燭、肥皂等。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皮油》:“其皮油造燭,截苦竹筒兩破,水中煮漲(不然則粘帶),小篾箍勒定,用鷹嘴鐵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插心於内,頃刻凍結,捋箍開筒而取之。”
“皮油”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皮油又稱桕脂、桕油,是從烏桕籽殼外層提取的白色蠟狀天然植物油脂,其成分主要為脂肪酸和甘油。
物理特性
具有高硬度(凝固點達53℃)、易皂化等特點,外觀呈白色或微黃色不透明狀,可提煉香精香料、硬脂酸等。
曆史記載
明代《天工開物》詳細記錄了用皮油制作蠟燭的工藝:将油灌入竹筒,凝固後取出,插入燈芯即成蠟燭。
應用領域
廣泛用于制皂、化工、醫藥、食品及生物柴油,可替代工業棕榈油,還可制作抛光蠟、飼料添加劑等。
提到“皮油”指言辭虛僞、浮誇,但此解釋與其他來源矛盾,可能為誤載或方言用法,需謹慎參考。
若需進一步驗證成語含義,建議查閱更權威詞典或文獻。
《皮油》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石油在地表上浮出後形成的浮腫現象。
《皮油》的部首是“白”,由一個橫畫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皮油》這個詞主要來源于地質領域的專業術語,用來描述石油在地下地層中的特殊現象。
《皮油》的繁體字為「皮油」。
據古代文獻記載,古時候漢字「皮油」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特别的異體字形。
1. 沿着石油管道,他們看到了一片凝固的皮油。
2. 這次爆炸導緻地下油井出現了皮油。
與《皮油》相關的組詞有:
1. 漏油:指石油管道發生破裂或損壞,導緻石油洩露。
2. 挖油井:指通過機械設備或人工方法在地下開鑿,以獲取石油資源。
3. 油氣田:指地下蘊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
與《皮油》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漂油:指石油在水面上擴散成一層薄膜,形成油污。
2. 脂油:指塗抹在食物上的動植物油脂。
3. 瀝青:一種黑色或棕色油狀物質,主要用于鋪路和建築防水。
與《皮油》意思相反的詞語是「原油」,指剛從地下取出,未經過加工處理的天然石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