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效物的意思、效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效物的解釋

猶感物。《莊子·田子方》:“吾一受其形,而不化以待盡,效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效物"是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維度:

一、仿效外象

指效法自然界的運行規律與物質形态。《漢語大詞典》釋為"取法于物象",強調人類通過觀察天地、四時等自然現象獲取行為準則。例如《周易·系辭》"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的認知模式,正屬效物思想的源頭。

二、應物而動

《莊子·刻意》提出"感而後應,迫而後動"的哲學觀,主張行為需隨客觀環境變化而調整。這種動态響應機制,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被引申為"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創作規律,形成中國古代文論的重要命題。

該詞在訓诂學中具有雙重特性:

  1. 構詞法層面,"效"取"摹拟"義(《說文解字》),"物"指客觀存在(《禮記注疏》)
  2. 哲學維度上,既包含道家"法天貴真"的自然觀,也蘊含儒家"格物緻知"的方法論。

文獻考據顯示,該詞最早完整出現于《淮南子·要略》"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後經王弼《周易注》"物各效其象"的注解,成為玄學核心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效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感應外物而行動,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解析

    • 效:本義為“仿效”“響應”,在語境中引申為對外界變化的反應()。
    • 物:指外物、環境或客觀存在。
      組合後,“效物”即指順應外界事物的變化而采取相應行動,強調被動性與自然性。
  2. 哲學内涵
    該詞出自《莊子·田子方》:“吾一受其形,而不化以待盡,效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
    莊子通過“效物而動”表達其哲學觀:人應如自然一般,不固執于自我形态,而是隨外物變化而行動,體現道家“無為”“順應天道”的思想。

  3. 現代理解
    可類比為“因勢利導”或“隨機應變”,但更強調對自然規律的被動遵從,而非主動幹預()。

“效物”是帶有道家色彩的詞彙,多用于描述人與自然關系的語境中,需結合古典文獻原句理解其深層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鼇裡奪尊百口橋白菘抱火厝薪襃異伯明翰大學不吃煙火食不力長耳公乘雲行泥晨趨楚梅大阿大帥地癖東走西顧杜口吞聲額珠颿颠官練鬼設神使規圓矩方汗絲寒雁和潤華骝黃花箋加笄節分截面解夏草界限羁苦濟困扶危橘核軍氣刻廉寇儆寬定宕苦尅兩來子六蕃律谷冒功耐靜男寵骞短切敕起痼取勢肉末山行世儒使屬實習期束楚土性王子表香蒲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