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補的意思、删補的詳細解釋
删補的解釋
修改補充。《舊唐書·刑法志》:“删補舊式,為二十卷,頒於天下。”《宋史·畢仲衍傳》:“﹝ 畢仲衍 ﹞以祕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為官制局檢讨官,制文字千萬計,區别分類,損益删補,皆曲盡其當。”《紅樓夢》第四二回:“叫他照着這圖樣删補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王逸老》:“國朝 鄭方坤 ,删補《五代詩話》。”
詞語分解
- 删的解釋 删 ā 削除文辭中的某些字句:删除。删改。删減。删定。删節。删夷(亦作“删刈”)。删繁就簡。 增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補的解釋 補 (補) ǔ 把殘破的東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縫補。補葺。亡羊補牢。 把缺少的東西充實起來或添上:彌補。補充。貼補。補習。滋補。 益處:不無小補。于事無補。 挖剜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删補"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動詞"删"和"補"組合而成,主要用于表示對文字、書籍、文稿等進行删除冗餘内容和增補缺漏内容的修訂工作。其核心含義在于修訂完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字義分解
- 删 (shān):
- 本義: 用刀削除簡牍(古代書寫材料)上的錯字。《說文解字》釋為“剟也”,即刊削、削除之意。
- 引申義: 去掉、去除文字或内容中不必要的、錯誤的、多餘的部分。如:删除、删節、删改。
- 補 (bǔ):
- 本義: 修補衣服。《說文解字》釋為“完衣也”。
- 引申義: 把缺少的東西添加上去,使完整;修理破損的東西使其完好。如:補充、填補、修補、增補。
二、 複合詞“删補”的含義
将“删”與“補”結合,“删補”作為一個整體動詞使用,其含義并非簡單相加,而是指一個完整的修訂過程:
- 核心動作: 指對已有的文本、著作、文件等進行修改和訂正。
- 具體操作:
- 删: 剔除其中繁冗、重複、錯誤或不恰當的部分。
- 補: 增補遺漏、缺失、不足或需要更新的内容。
- 目的: 使文本更加精煉、準确、完整、完善,提高其質量和價值。
- 應用場景: 常用于古籍整理、文獻校勘、文章修改、書籍再版、法律條文修訂、規章制度完善等領域。強調對原有内容進行有去有增的系統性優化。
三、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對“删補”的解釋通常包含在相關詞條(如“删改”、“修訂”)的釋義或例證中,其核心含義指向“删除和增補”。(參見商務印書館官網相關介紹)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明确收錄“删補”詞條,釋義為:“删削補充。” 例如:“删補《九章算術》。”(參見上海辭書出版社旗下相關資源)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 在涉及古籍整理、校勘學等相關條目中,會闡釋“删補”作為重要修訂手段的含義。(參見上海辭書出版社官網)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在解釋“删”、“補”的單字義項及複合用法時,會體現“删補”的修訂内涵。(參見商務印書館官網相關介紹)
四、 經典文獻用例
- 《史記·太史公自序》: “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謬矣。于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缧绁。乃喟然而歎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迹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并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曆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傥,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序略,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第七十。”(司馬遷在此雖未直接用“删補”一詞,但其“罔羅放失舊聞”、“拾遺補藝”、“整齊百家雜語”的工作,正是大規模“删補”整理史料以成《史記》的過程。)
- 古籍整理: 曆代學者對經典著作(如《十三經》)的注疏、校勘工作,常包含大量的删補工作,以恢複文本原貌或使其更臻完善。例如清代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對收錄書籍進行了嚴格的校勘和删補。
五、 總結
“删補”是一個具有明确動作指向和目的的詞彙,專指對文本材料進行删除瑕疵與補充不足相結合的系統性修訂工作。它體現了古人對待文獻的嚴謹态度和追求完善的學術精神,至今仍是編輯出版、古籍整理、學術研究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其核心在于通過“去蕪存菁”和“查漏補缺”,最終實現文本的優化與提升。
主要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參見商務印書館官網)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94). 《漢語大詞典》.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參見上海辭書出版社資源)
- 夏征農, 陳至立 (主編). (2009). 《辭海》(第六版彩圖本).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見上海辭書出版社官網)
-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2014).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參見商務印書館官網)
- 司馬遷. (西漢). 《史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等通行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删補”是一個由“删除”和“補充”組合而成的詞彙,通常指在原有内容基礎上進行删減和增補的操作,常見于文獻修訂、文本編輯、數據整理等領域。以下是具體解釋:
-
基本含義
“删補”指對已有内容進行雙重處理:删除冗餘、錯誤或不必要的部分(删),同時補充新内容或修正後的信息(補)。例如古籍整理時,學者會删去傳抄錯誤,補充缺失段落,形成更完善的版本。
-
應用場景
- 文獻修訂:對古籍、曆史文獻等進行校勘時,需結合考證删除訛誤,補全殘缺。
- 文本編輯:在寫作或出版過程中,删除贅述并增加必要說明,以提升邏輯性和可讀性。
- 數據維護:更新數據庫時清理無效數據(删),同時錄入新信息(補)。
- 軟件開發:代碼疊代中移除舊功能模塊(删),添加優化後的新功能(補)。
-
操作原則
删補需遵循客觀性和必要性原則,避免主觀臆斷。例如,古籍删補需依據權威版本或考古發現,不可隨意改動原文;學術論文修訂需基于證據鍊調整内容。
若您有具體領域的删補案例需要分析,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進一步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白藏剝泐弊風剝削塵頭垂水出殼獃頭獃腦大決到來典蒙頂少鬥子獨腳蓮多違扼吭訛混蜂虿腹心之疾哥們功賞桧花蜜歸同化腐成奇火烖護書講射驕恥嘉重錦翰恇眩老靠林甸骊山老母羅帶穆如慕志年經國緯耆俊瓊荂露歧趨肉搏軟癱子貨汝州風塞上翁賽詩會商戶燒胤煞住食淡使轺束拘索郎郎通家之好同日頑抗湘妃椅曉答寫搨鞋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