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善的意思、兩善的詳細解釋
兩善的解釋
兩者都好。《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太後報曰:‘吾反覆念之,思令兩善。豈徒欲獲謙讓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 王先謙 集解引《資治通鑒》 胡三省 注:“兩善,謂國家無濫恩,而外戚亦以安全也。”《新唐書·郭子儀傳》:“ 吐蕃 本吾舅甥國,無負而來,棄親也。馬牛被數百裡,公等若倒戈乘之,若俯取一芥,是謂天賜,不可失。且逐戎得利,與我繼好,不兩善乎?”
詞語分解
- 兩的解釋 兩 (兩) ǎ 數目,二。一般用于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兩個黃鹂。兩本書。 雙方:兩可。兩邊。兩便(客套用語,彼此方便)。兩旁。兩側。兩袖清風。兩敗俱傷。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舊
- 善的解釋 善 à 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善良。善心。善舉。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為、品質:行善。懲惡揚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親善。和善。 熟悉:面善。 辦好,弄好:善
專業解析
“兩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兩個方面都完善、都美好,或指兩種美德、兩種優點同時具備。它強調的是一種雙重完備或兼美的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
“兩善”由數詞“兩”(表示二、雙方)和形容詞“善”(表示美好、完善、善良、擅長)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即指“兩種善”或“兩方面都好”。在具體語境中,它強調的是:
- 雙重完善性:指事物或人在兩個相關的方面都達到了完美的境地。
- 兼美并存:指兩種不同的優點、美德或有利條件同時存在且不相沖突。
二、 出處與典籍例證
“兩善”一詞多見于先秦及漢代典籍,常用來描述理想的人格修養、行為規範或事物狀态。
- 《禮記·祭義》:這是“兩善”最經典的出處之一。其中記載了曾子論孝與養的關系:“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在讨論中,曾子提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于親,敢不敬乎?… 衆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後文鄭玄注或孔穎達疏在闡釋相關思想時,常提煉出“内志”與“外體”皆需端正的思想,雖未必直接出現“兩善”二字,但為後世如《淮南子》的表述奠定了基礎。
- 《淮南子·說山訓》:此篇明确使用了“兩善”一詞:“射者數發不中,人教之以儀則喜矣,又況生儀者乎?人莫欲學禦龍,而皆欲學禦馬;莫欲學治鬼,而欲學治人:急所用也。… 走不以手,縛手走不能疾;飛不以尾,屈尾飛不能遠。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故使之見者,乃不見者也;使鼓鳴者,乃不鳴者也。… 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今被甲者,以備矢之至,若使人必知所集,則懸一劄而已矣。… 善舉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人唱而千人和。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織而喜采裳:無事而求其功,難矣。有榮華者,必有憔悴;有羅纨者,必有麻蒯。此謂**兩善**不兩立,兩立則不兩得。” 這裡的“兩善不兩立”意指兩種美好的事物(或狀态)有時難以同時并存或兼得,從反面說明了“兩善”即指兩種好處同時獲得的狀态是其理想追求(盡管此處指出其實現的困難)。
- 《禮記正義》等注疏:後世經學家在注解《禮記》相關篇章(特别是涉及射禮、容體與心志關系時)時,常會引申發揮“内志正,外體直”的思想,并将其概括為“心體兩善”或“内外兩善”,意指内在心志與外在儀态都達到完美。例如,射禮要求射手做到“内志正,外體直”(内心專注、目标明确,身體姿勢端正挺拔),這被認為是射中目标的根本,也是君子修身的要求。這種“内正外直”的狀态,就是“兩善”的具體體現之一。
三、 用法解析
- 描述狀态:指兩個相關聯的方面都處于完善、美好的境地。如“心體兩善”(内在修養與外在儀态俱佳)。
- 指代美德:指兩種應同時具備的優良品德或行為準則。
- 表達理想:代表一種兼得、完備的理想狀态。
- 蘊含辯證:如《淮南子》所示,也用于讨論兩種美好事物可能存在的矛盾關系(“兩善不兩立”),凸顯了兼得之難能可貴。
四、 近義詞辨析
- 兼善:更側重于将好處或美德普施于衆人(如“達則兼善天下”),或指個人修養的全面完善。範圍比“兩善”更廣。
- 雙美:意義與“兩善”最為接近,都指兩種美好事物或狀态并存。但“雙美”更通俗常見。
- 兩全其美:成語,指做一件事顧全兩個方面,使兩方面都得到好處或達到滿意結果。強調行動的結果使“兩善”得以實現。
總結來說,“兩善”是一個源自先秦儒家典籍的古雅詞彙,核心意義是指兩個(通常相關聯的)方面都達到完善、美好的狀态,或指兩種美德、優點同時具備。它體現了古人對内在修養與外在表現、或多種德性兼備的理想人格與和諧狀态的追求。
網絡擴展解釋
“兩善”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
傳統釋義(指兩者皆優)
源自古代文獻,表示兩種事物或行為均處于良好狀态。如《後漢書·皇後紀》中「思令兩善」指國家與外戚雙方受益,《新唐書》中郭子儀提出「不兩善乎」強調同時維護和平與利益的雙重考量。此用法多用于曆史文本,強調兩全其美。
-
現代公益倡議(專有名詞)
2010年由吳澤恒提出,指「辟谷濟善」與「日行一善」的結合,倡導通過節制飲食(辟谷)踐行慈善,形成持續性公益行動。該含義具有特定社會運動背景,與傳統文化中的用法無直接關聯。
-
品德贊譽(泛指雙重優點)
可形容個人兼具兩種優秀品質,如道德修養與學識才能并存。此用法較寬泛,需結合具體描述對象判斷。
使用注意:古籍中多為客觀描述雙方獲益,現代語境下更側重主觀善行實踐。建議根據文本年代及上下文選擇釋義方向,避免混淆古今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哀恫辦解奔蜂便中兵部不揆梼昧不吝賜教財柱刬絕誠言癡風丑正德賜鄧惠蝶使恩賞二許發斂飛白書臯盧古吉拉特人骨録孤聖函陳懷敵附遠黃姜姜戶冊箭笴街渠緝合近服謹獻近狀吉普擊石波居稽苦谏狼飡虎咽戀恩兩三烈婦綸綍鹵拙馬鬉諾蘇炮宰配乾劈胸破死拉活若鞮颯踏水色山光貼賠蛙井喜霧瘴鑲邊小道消息箫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