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的意思、鄧惠的詳細解釋
鄧惠的解釋
春秋 鄭國 人 鄧析 與 戰國 時 宋國 人 惠施 的并稱。二人均以善辯著稱。後用以代指善辯者。《中國近代文論選·讀新小說法》:“《伊索寓言》,一 莊 列 之遺也;《卑婁謾言》,一 鄧 惠 之遺也。”
詞語分解
- 鄧的解釋 鄧 (鄧) è 姓。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惠的解釋 惠 ì 恩,好處:恩惠。惠澤。惠和。惠愛。惠握(恩惠深厚)。仁惠。實惠。施惠于人。 給人財物或好處:惠政。互惠互利。惠及遠人。惠而不費(給人好處自己又沒有什麼耗費;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敬
網絡擴展解釋
“鄧惠”是漢語中的一個合成詞,由春秋時期的鄧析與戰國時期的惠施并稱而來,主要用于代指善辯者。以下從詞義構成、曆史背景及應用場景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義構成
“鄧”指鄧析(春秋鄭國人),是早期名家代表人物,以擅長法律辯論和邏輯分析著稱;“惠”指惠施(戰國宋國人),屬名家學派,提出“合同異”等哲學命題,以思維缜密聞名。兩者并稱源于其共同的善辯特質,後被合稱為“鄧惠”。
二、曆史背景
- 鄧析的活動時期早于惠施,其辯論風格注重實用性,曾通過修訂法律條文挑戰傳統(《竹刑》),但因思想激進被執政者處死。
- 惠施活躍于戰國中期,主張“萬物畢同畢異”,與莊子有過哲學對話,其思想更偏向抽象思辨。
- 二者雖分屬不同時代,但均被歸為名家學派,故後世以“鄧惠”作為善辯者的代稱。
三、應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例如:
- 清代學者評價《伊索寓言》時,稱其辯論風格為“鄧惠之遺”;
- 近代文論中用于比喻邏輯嚴密的思辨性文本。
補充說明
名家學派以邏輯與辯論為核心,注重名實關系分析,與儒家、道家并稱先秦哲學流派。若需了解具體著作或辯論案例,可參考《鄧析子》《莊子·天下》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鄧惠》是一個常見的姓氏和名字組合。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鄧和惠。鄧的部首是⻄,拼音為deng,筆畫數為4。惠的部首是心,拼音為hui,筆畫數為9。
鄧一詞最早來源于姓氏,在中國曆史上有着悠久的使用記錄。惠一詞則意味着仁慈、善良和恩惠之意。
鄧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比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但鄧惠的古代寫法和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明顯改變。
以下是一個關于鄧惠的例句:“鄧惠是一個非常友善和慷慨的人。”
除了“鄧惠”這個組合外,還可以将它們與其他名字或姓氏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名字或姓氏。例如:“鄧惠婷”、“惠鄧華”。
近義詞和反義詞取決于具體語境,因此無法給出确切的答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