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裝出一副誠意樣子的話語。《荀子·大略》:“小人不誠於内而求之於外……不足於行者,説過;不足於信者,誠言。” 梁啟雄 簡釋引 陶鴻慶 曰:“此言行不足者,其説必過實。信不足者,其言必示誠。”
(2).約定的話。《楚辭·九章·抽思》:“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 王逸 注:“始君與己謀政務也。誠,一作成。” 蔣天樞 校釋:“誠,一作‘成’,成言,約定之言。”
(3).真誠的話。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十三:“ 仲父 獻誠言, 姜公 乃見猜;臨沒告飢渴,當復何及哉。”
"誠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有以下兩個核心義項,依據權威辭書解析如下:
指真實無欺、發自内心的言語。
出處:《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215頁)
例證:《後漢書·崔骃傳》"臣聞聽輿人之頌,采鄉校之議,雖未足觀政,亦誠言之屬也",此處"誠言"強調民間真實的聲音。
特指以誠懇态度提出的規勸或告誡。
出處:《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89頁)
例證:古語"逆耳誠言利于行",凸顯忠告雖刺耳卻蘊含真誠關懷。
(注:因辭書無公開電子版鍊接,暫不提供網址;紙質版可通過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檢索)
“誠言”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表面誠意的話語(含貶義)
指言辭看似真誠,實則缺乏實際可信度。例如《荀子·大略》提到:“不足於信者,誠言”,意指信用不足的人,反而會用看似誠懇的語言來掩飾()。此用法多用于批判虛僞的言辭表達。
2. 約定的話語
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楚辭·九章·抽思》中“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此處“誠言”指雙方約定的承諾()。這類用法強調語言作為契約的功能。
3. 真誠的言論
如晉代陶淵明詩句“仲父獻誠言”,指發自内心的誠懇建議()。現代語境中,此義項可引申為強調言行一緻的誠信表達,例如“行必誠,言必信”的用法()。
使用注意:
奧竅襃譏北珠贲室辯口利舌壁錢避債台彩毫滄滄涼涼參夷叱吸淳謹雕彤犢鼻騧渎神忿邑福昌覆覈剛剽幹諱關子貴價桂醑恒論花名簿混茫經辦寖密懶媠冷巷樂新厭舊流飛露紅煙綠芒頭滿堂好嫩日甯了匏笙佩魚破瓦頽垣鋪德啟藩輕暢瓊樹企求三有勝殘去殺生機盎然沈住氣順命松爽傥傥田公漙漙讬風未來身窩戶吳棉獮薙邪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