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心竭力地規勸。《後漢書·皇後紀下·桓思窦皇後》:“又欲盡誅諸貴人。中常侍 管霸 、 蘇康 苦諫,乃止。”《晉書·王坦之傳》:“ 謝安 愛好聲律,朞功之慘,不廢妓樂,頗以成俗。 坦之 非而苦諫之。”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 到洽 為禦史中丞,初欲彈 劉孝綽 ,其兄 溉 先與 劉 善,苦諫不得,乃詣 劉 涕泣告别而去。”
“苦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苦心竭力地規勸,通常用于描述對他人的錯誤行為或決策進行反複、懇切的勸誡。以下是詳細解釋:
雖源于古代,但現代仍可用于形容對他人錯誤行為的極力勸阻,如“他苦谏朋友遠離賭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中的“苦谏”案例,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文獻原文。
《苦谏》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苦”指的是痛苦、辛酸,而“谏”則是指勸告、規勸。
拆分成部首和筆畫後,“苦”字的部首是“艹”,有8畫;“谏”字的部首是“言”,有7畫。
《苦谏》一詞最早來源于《左傳》,其中描述了魯國大夫苦谏季友的故事,後被引申為勸誡君主或上級的詞語。
《苦谏》的繁體寫法為「苦諫」。
古代漢字的寫法較現代有所不同,詞語《苦谏》在古代的寫法為「苦諫」。
1. 他毫不猶豫地對國王提出了《苦谏》,希望能改變他的錯誤決策。
2. 讓我們從《苦谏》中汲取智慧,争取最佳的解決方案。
苦忍、忠谏、建谏、直谏
規勸、勸告、忠告、奉勸
奉承、迎合、媚谀、拍馬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