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谏的意思、苦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谏的解釋

苦心竭力地規勸。《後漢書·皇後紀下·桓思窦皇後》:“又欲盡誅諸貴人。中常侍 管霸 、 蘇康 苦諫,乃止。”《晉書·王坦之傳》:“ 謝安 愛好聲律,朞功之慘,不廢妓樂,頗以成俗。 坦之 非而苦諫之。”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 到洽 為禦史中丞,初欲彈 劉孝綽 ,其兄 溉 先與 劉 善,苦諫不得,乃詣 劉 涕泣告别而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苦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動詞性短語,指臣子或下屬以懇切、堅決甚至不惜犧牲自身利益的方式向君主或上級進行規勸,以期其改正過失或錯誤決策。其核心在于“苦”字所蘊含的懇切、執着與艱難之意,以及“谏”字所代表的直言規勸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解析與核心含義

  1. “苦”的含義

    “苦”在此語境中并非指味覺之苦,而是引申為懇切、竭力、不辭辛勞甚至甘冒風險的狀态。它強調勸谏者内心的焦慮、執着與付出代價的決心,如《漢語大詞典》釋為“竭力;懇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2. “谏”的含義

    “谏”指以直言規勸尊長或君主改正錯誤,是傳統禮制中臣對君、子對父的義務。《說文解字》注:“谏,證也”,即通過直言驗證是非(許慎,中華書局,1963年)。

“苦谏”即:以極度懇切、不畏艱難的态度直言進谏,常隱含勸谏者面臨阻力或風險的背景。


二、曆史語境與典型用例

苦谏多見于君臣關系,是古代忠臣精神的體現。典型案例如:

  1. 比幹谏纣王

    商纣王暴虐,比幹多次強谏,最終被剖心而死。《史記·殷本紀》載:“王子比幹谏弗聽,乃強谏纣”,成為“苦谏”的悲壯象征。

  2. 魏徵谏唐太宗

    魏徵以直言敢谏著稱,曾多次觸怒唐太宗,但太宗終納其言。《貞觀政要》記載魏徵“每以谏诤為心,恥君不及堯舜”,其谏言多屬苦谏範疇。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懇切規谏。多指臣對君。”(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示例引文: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苦谏不從,遂自盡”。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為:“苦苦地規勸。”(商務印書館,2016年)

    示例:“群臣苦谏,帝王不納。”

  3. 《辭海》(第七版)

    強調其“不惜犯顔、冒死進谏”的特質,常見于封建王朝的忠臣行為(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示例場景
苦谏 強調勸谏過程的艱辛與懇切 臣子冒死勸君主止戰
死谏 以死為終極手段的進谏 觸柱明志以谏君主
力谏 側重竭力勸說,未必含“苦”境 反複上書反對錯誤政策

五、文化内涵與當代延伸

苦谏承載儒家“文死谏”的忠義倫理,是傳統政治文化中“以道事君”的實踐。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權威或集體的堅持真理之舉,如專家對公共政策的據理力争(例:“環保學者苦谏政府停建污染項目”)。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貞觀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5.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6. 漢典(zdic.net)對“苦”“谏”的字形字義解析
  7. 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古籍原文檢索庫

網絡擴展解釋

“苦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苦心竭力地規勸,通常用于描述對他人的錯誤行為或決策進行反複、懇切的勸誡。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分解

2.曆史用例

3.語境與特點

4.現代延伸

雖源于古代,但現代仍可用于形容對他人錯誤行為的極力勸阻,如“他苦谏朋友遠離賭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中的“苦谏”案例,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表決器獙獙茶湯壺誠請遲疾竄謀蝶魂斷鼇立極斷井頽垣斷水汾祠格殺勿論估船雇直函索浃背汗流堅額健舌矯國更俗驕吝賈正靜莊舊地拘确康居連編累牍了望台裡第龍荔律家綿野蜜的支蹑屩檐簦拍桌打凳丕功企而望歸寝門染眸榕樹弱力賽鬪散爵山瘴事項肆縱天摧地塌淟然提孩托稱外方人網羅頑貪無萬大千誤文先次銜酷賢聖纖彎小忠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