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的意思、兵部的詳細解釋
兵部的解釋
[Department of War in feudal China] 古時官署名,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長官為兵部尚書,有時稱為武部,清末改為陸軍部
詳細解釋
六部之一,主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魏 置五兵尚書,至 隋 改兵部尚書,曆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 清 末改為陸軍部,後又增設海軍部。參閱《通典·職官五》。
詞語分解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 部的解釋 部 ù 全體中的一份:部分(“分”讀輕聲)。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編輯部。部隊(軍隊)。 具有統屬關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屬。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兵部”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兵部是中國古代官署名,屬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主要職責為掌管全國軍事事務,相當于現代的國防部。其職能包括武官選拔、兵籍管理、軍械調配及軍令發布等,長官稱為“兵部尚書”,下屬機構分設不同部門處理具體事務。
曆史沿革
- 起源:三國時期魏國始設“五兵尚書”,隋朝正式确立兵部為六部之一。
- 發展:唐代沿襲隋制,兵部成為軍事行政核心機構;宋代延續此制,元明清時期職能進一步細化。
- 廢除: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革官制,兵部改為陸軍部,後增設海軍部,傳統兵部制度終結。
職能細分
- 武官管理:負責武官選拔、考核及封賞(武選司)。
- 軍務統籌:制定軍政策略、管理疆域輿圖及征讨鎮戍(職方司)。
- 後勤保障:掌管皇家禁衛、儀仗、驿傳及馬政(車駕司)。
- 軍械儲備:供應武器火器,并參與軍隊編制(武庫司)。
别名與地位
- 别稱:因《周禮》中“夏官”掌軍事,故兵部亦稱“夏官”;唐代曾短暫改稱“武部”。
- 地位:在六部中權力僅次于吏部,為軍事行政總彙機構。
補充說明
兵部雖為文官機構,但通過協調軍隊、後勤與戰略,實際影響國家軍事行動。其制度設計體現了古代中國“以文制武”的治理理念。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曆史資料及百科釋義,如需更完整内容可參考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兵部一詞的意思是指管理軍隊事務的部門或機構。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八”是上面的部首,“刂”是下面的部首。根據結構和筆畫,可以将兵部的拆分成“八刂”兩個部分。
兵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在古代的中國,兵部是四個最高級别的行政部門之一,負責管理軍隊的組織、訓練、裝備和調度等事務。兵部在清朝也是五個治部之一,領導軍事事務。
兵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兵部”。沒有特殊的差異或變異。
在古代,兵部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在字形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變化。例如,在隸書或篆書中,兵部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結構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關于兵部的例句:“他被任命為兵部的高級官員。”
與兵部相關的組詞有兵部制、兵部将領、兵部效忠等。近義詞包括軍事部、軍事管理機構等。反義詞中可能包括文部(負責教育事務的部門)或工部(負責工程和建設事務的部門)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