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鄭玄 注:“言言出彌大也。” 孔穎達 疏:“‘王言如綸,其出如綍’者,亦言漸大,出如綍也。綍又大於綸。”後因稱皇帝的诏令為“綸綍”。《魏書·彭城王勰傳》:“及入參政務,綸綍有光,爰登中鉉,敷明五教。” 唐 李商隱 《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讨》詩:“早勒勳庸 燕 石上,佇光綸綍 漢 庭中。”
“綸綍”是一個古代漢語合成詞,源自《禮記·缁衣》的典故,專用于指代皇帝的诏令。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來源
出自《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引申義
後以“綸綍”代稱皇帝的聖旨或诏書,強調其權威性和影響力。例如:
“綸綍”通過比喻手法,将君王言語的傳播過程與絲繩的粗細變化關聯,最終成為诏令的代稱,體現了古代對皇權的尊崇和語言表達的含蓄性。
綸綍(lún lú)是一個典型的漢字詞組,代表了一種紡織品中的纖維。它形容的是一種細而長的線,通常用于紡織、編織和制作各類紡織品。
綸綍的左部是“纟”,右部是“侖(侖字頭)”。它擁有8個筆畫。
《綸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可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階段。它在書寫形式上有時也會寫作“綸纑”。
《綸綍》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綸縷」。
在古代漢字演變中,“綸綍”這個詞的寫法也曾經有所變化。例如,在漢代的金文寫法中,它被寫成「綸縷」。
1. 他正在紡織一根綸綍,準備制作一個精美的織品。
2. 這種繩索的綸綍非常堅固,適合用于登山。
綸綍的相關組詞包括:綸巾、綸絲、綸繩、綸縷等。它們都與紡織品和纖維有關。
綸綍的近義詞包括:纖維、絲線、麻線等。它們都指代細長的線狀物質。
綸綍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指代了一種細長的線,而不是特定的屬性或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