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綸綍的意思、綸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綸綍的解釋

《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鄭玄 注:“言言出彌大也。” 孔穎達 疏:“‘王言如綸,其出如綍’者,亦言漸大,出如綍也。綍又大於綸。”後因稱皇帝的诏令為“綸綍”。《魏書·彭城王勰傳》:“及入參政務,綸綍有光,爰登中鉉,敷明五教。” 唐 李商隱 《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讨》詩:“早勒勳庸 燕 石上,佇光綸綍 漢 庭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綸綍"(讀音:lún fú)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禮儀背景,主要用于指代帝王的诏書或命令。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基本釋義與詞源 "綸綍"由"綸"和"綍"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均與繩索、牽引有關,引申為帝王用以治理國家、號令天下的文書。

二、 引申義與語用 "綸綍"一詞帶有濃厚的莊重、尊崇色彩,主要用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

  1. 代指诏書: 這是其最核心的含義。古代臣子在提及或收到皇帝诏書時,常謙恭地稱之為"綸綍"或"綸音"、"綸言"("綸音"、"綸言"與"綸綍"意義相近,常可互換)。
  2. 象征皇權與治理: 使用"綸綍"一詞,本身就蘊含了對皇權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它代表了中央朝廷的決策和號令。
  3. 禮儀與文書: 在涉及朝廷禮儀、官方文書的語境中,"綸綍"特指那些由皇帝或最高權力機構發出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指導意義的正式文件。

三、 語用特征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對"綸"、"綍"及"綸綍"的詞義、源流有詳細考釋和例證。其釋義直接引用了《禮記》等經典文獻。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作為專門探求漢語詞彙源流的辭書,《辭源》對"綸"、"綍"的古義及其在"綸綍"中的合成意義有深入解析,并提供了早期文獻用例。
  3. 《禮記·缁衣》: 這是"綸綍"詞義形成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文獻源頭。"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的經典論述,奠定了"綸"、"綍"象征王命權威的基礎。
  4. 曆代史書與文集: 在《二十四史》的诏令部分、曆代大臣的奏議、以及文人的詩文中,常可見到"綸綍"、"恭承綸綍"、"綸綍頒下"等用法,印證了其作為"诏書"代稱的實際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

“綸綍”是一個古代漢語合成詞,源自《禮記·缁衣》的典故,專用于指代皇帝的诏令。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本義來源
    出自《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 “綸”原指較粗的絲繩,“綍”則是更粗的繩索(如系棺繩)。
    • 比喻君王的話雖細微(如絲),但經過傳遞後會被層層放大(如綸、綍),最終成為權威的诏令。
  2. 引申義
    後以“綸綍”代稱皇帝的聖旨或诏書,強調其權威性和影響力。例如:

    • 唐代韓愈詩“綸綍謀猷盛”,即指起草诏書的職責。
    • 柳宗元文中“捧對綸綍”,表達對诏令的恭敬态度。

用法特點

“綸綍”通過比喻手法,将君王言語的傳播過程與絲繩的粗細變化關聯,最終成為诏令的代稱,體現了古代對皇權的尊崇和語言表達的含蓄性。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安危白毛半大不小瀑流徧戒鄙穢猜愎車湊成仁取義重文輕武綢績春煦丹極打油詩非同尋常感物恭敬瑰詞好了瘡疤忘了痛橫力焦了尾巴梢子蛟子精粺靖郭氏舊曲菊節駿惠君主國疽腫理體滿嘴沒絲也有寸棉花瘡棉連命令句名門望族木堇鬧米湯黏蹤披緜仆遫籤廚牽合傅會屈柔散攤生天石磶四輩死仗頌德碑素缣肅治貪情僮婦頽墉五褲屋裡的下壤謝郎着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