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痢的意思、洩痢的詳細解釋
洩痢的解釋
[have diarrhoea] 指腹瀉。也作“洩利”
詳細解釋
見“ 洩利 ”。
詞語分解
- 洩的解釋 洩 è 液體或氣體排出:排洩。洩洪。洩瀉。 漏,露:洩勁。洩露。洩漏。洩密。 盡量發出(情緒、 * 等):洩憤。洩恨。發洩。 鼓 洩 ì 〔洩洩〕a.緩飛的樣子,如“雄雉于飛,洩洩其羽”;b.閑散自得
- 痢的解釋 痢 ì 中醫學病名,古稱“滞下”。又因病情不同而有“赤痢”、“白痢”、“赤白痢”、“噤口痢”等名。 〔痢疾〕傳染病。症狀有大便頻繁,腹痛,發熱,糞便帶膿、血和黏液等。 見“瘌”字“瘌痢”。 筆畫數:
專業解析
洩痢是中醫術語,指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瀉下膿血為特征的病症,包含“洩瀉”與“痢疾”兩類相關但病理有别的疾病。以下從漢語詞典與中醫典籍角度詳釋其義:
一、字義溯源
-
“洩”(xiè)
《說文解字》釋為“水受宣洩”,引申為液體或氣體排出,醫學中指大便稀溏、無膿血的腹瀉。如《黃帝内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
“痢”(lì)
本義為惡疾,後專指下利膿血、裡急後重的腸道傳染病。《玉篇》載:“痢,瀉痢也。”強調其傳染性與膿血特征。
來源:《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
二、病症定義與分類
根據《中醫内科學》标準:
-
洩瀉(單純性腹瀉)
- 特征:大便溏稀如水,次數增多(日行≥3次),無膿血及裡急後重。
- 病機:脾虛濕盛,運化失常。如《景嶽全書》載:“洩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
來源:《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痢疾(感染性腸炎)
- 特征:腹痛、裡急後重(便意急迫但排便不暢),大便夾膿血黏液。
- 病機:濕熱疫毒蘊結腸道,氣血瘀滞。如《丹溪心法》雲:“痢赤屬血,白屬氣。”
來源:《傷寒雜病論》(張仲景)
三、古籍文獻佐證
-
《黃帝内經》
稱洩瀉為“濡洩”“飧洩”,歸因于“濕勝則濡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奠定濕邪緻病的理論基礎。
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黃帝内經》釋義庫
-
《傷寒論》
首創“下利”病名,分“熱利”(白頭翁湯證)與“虛寒利”(理中湯證),為痢疾辨證提供規範。
來源: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工程數據庫
四、現代醫學對應關系
據《中醫診斷學》及臨床指南:
參考文獻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中醫大辭典》(第二版)
- 《景嶽全書·洩瀉》(明·張景嶽)
-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漢·張仲景)
-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内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020版)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依據權威校注版本,現代标準參考國家級行業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
“洩痢”是中醫術語,通常指與腹瀉相關的兩類病症,即“洩瀉”和“痢疾”。以下是詳細解釋:
1.洩瀉
- 症狀:主要表現為大便稀溏、次數增多,或呈水樣便,可能夾帶未消化食物,但無黏液膿血。常伴隨腹脹、腹痛、腸鳴、食欲不振等。
- 病因:多因外感濕邪、飲食不潔(如暴飲暴食或誤食不潔食物)、情志失調等引起。急性洩瀉多為濕盛,慢性洩瀉則與脾胃虛弱相關。
- 治療原則:以“運脾化濕”為主,急性期側重祛濕,慢性期需調理脾胃。
2.痢疾
- 症狀:以腹痛、裡急後重(便意頻繁但排便不暢)、黏液膿血便為特征,嚴重時伴發熱、脫水。
- 病因:多由細菌(如痢疾杆菌)或寄生蟲(如阿米巴原蟲)感染引起,腸道炎症導緻黏膜損傷和膿血便。
- 治療原則:需根據寒熱虛實辨證施治,如清熱解毒或溫補固澀。
3.兩者區别
- 洩瀉:無裡急後重及膿血便,多為單純腹瀉。
- 痢疾:伴隨裡急後重、黏液膿血便,炎症反應更明顯。
4.注意事項
- 若出現相關症狀,需及時就醫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藥。
- 中醫治療需辨證施治,現代醫學則可能結合抗感染或調節腸道菌群藥物。
以上内容綜合了中醫理論及現代醫學觀點,具體診療需以專業醫生指導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八牕玲珑百二子闆本闆楯蠻傍說敝卒駁譏擘窠大字亳社裁排嘗膽崇崒川塞遄逝大乘墊刀诋異東靈笃仁匪嗣豐足附命高屐關鏁故例河侯泓宏花甜蜜嘴枧水甲仗積草畸迹禁不住勁旅寄學沮廢鈞聲卡富埃國家公園科徭良駿留洋買帳慢藏芒屩咩咩迷樓民隸密義甯集排磕千叟宴青雲料親廟齊山人功腮鬥師禁輸效屯難譕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