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迷信稱拘鬼魂的陰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酒狂》:“子不可為也!死猶弗悟,不足復為人!請仍從東靈受斧鑕。”
東靈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詞源學和實際應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東"指方位詞,表示日出的方向,《說文解字》載"東,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漢語大詞典》,1994)。"靈"在《爾雅·釋诂》中解作"神也",包含神靈、靈驗、靈魂三重含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2005)。二字組合可理解為"東方的神靈",常見于古代祭祀文獻,如《周禮·春官》記載的"五方神靈"祭祀體系。
二、地理實體專稱 現代漢語中特指北京市門頭溝區東靈山,系太行山脈北段主峰。據《北京市門頭溝區志》記載,該山古稱"礬山",因山頂建有東嶽廟得名"東靈山",海拔2303米,是華北重要生态屏障(門頭溝區人民政府官網,2023)。其命名承載着"東方靈秀之地"的地理文化内涵。
三、文學意象應用 在古典詩詞中多作為東方祥瑞的象征,如明代詩人王绂《登東靈山》寫道:"振衣直上東靈頂,下視寰區如井底",通過地理實體引申出"登高望遠"的哲學意境(《明詩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這種用法延續至現代文學作品,常借指崇高境界或精神寄托。
“東靈”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進行辨析:
一、傳統含義(主流解釋) 根據高權威性來源(、),其核心含義為: 舊時迷信中拘捕鬼魂的陰差,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酒狂》:"請仍從東靈受斧鑕"。該用法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民俗概念。
二、現代延伸用法(需謹慎參考) 部分低權威性網頁(、)提出作為成語時,可引申為: 形容精神振奮、思維敏捷的狀态,取"東方旭日"的活力意象與"靈"的聰慧含義結合。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可能屬現代新解。
三、其他特殊指代
建議區分使用:學術或文史場景建議采用傳統含義,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查證古籍時可參考《聊齋志異》原文,地理指代需通過地圖定位确認。
白豪拜相傍尊拔茹兵微将寡橙蟹赤繩绾足辭竈狄良突盧鬥柑馱裝飛魚服風承鳳匏戛齒見說角丱蟭蟟幾功謹急卷绶老大帝國禮愛亮弼哩哩啦啦龍袍陋識馬浡牛溲靡皇敏斷瞑坐排戲炮子乾瘠謙屈黥文窮酸取當禅變善誘盛藻輸錢四空澌澌松活歲寒知松柏台家貪惡題旌庭堂透井晚婆婆炜煌畏天恤民惟真遐蒼諧怪析骸易子細侯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