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學的意思、寄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學的解釋

(1).古指在州縣官學就學的外地士人。 宋 王溥 《唐會要·學校》:“ 會昌 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脩明經、進士業者,并宜隸於太學,外州縣寄學及士人,并宜隸各所在官學。”

(2). 明 代童生,通過捐納或經提學考試核準,而取得同秀才同等的待遇,稱為“寄學”。 俞樾 《茶香室續鈔·儒士觀場》引 清 張穆 《顧亭林年譜》:“ 天啟 五年乙丑,年十三歲,時有納穀寄學之例。 蠡源公 以先生天資穎異,合早取科名,遂為先生應例。”又引 清 車守謙 語雲:“ 明 時寄學,亦經提學考取歲試後,準作附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寄學”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1. 唐宋時期的外地士人就讀制度
指在州縣官學就讀的外地士人。如《唐會要》記載,會昌五年(845年)朝廷規定:京畿地區的外來士人需在太學就讀,地方州縣的外來士人則歸入當地官學。此制度旨在規範不同地區士人的教育管理。

2. 明代的特殊入學資格
明代童生(未考取秀才的學子)通過捐納錢財或提學官考核,可取得與秀才(附生)同等的待遇,稱為“寄學”。例如顧炎武13歲時,其父曾為他捐納獲得寄學資格(引《顧亭林年譜》)。此制度實為科舉體系下的特殊通道,後期可能衍生濫竽充數現象。

需注意:部分網絡解釋将“寄學”誤作“通過書信請教學問”的成語(如),但此說法缺乏權威史料佐證,可能為現代望文生義之解,建議以古籍記載和曆史研究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寄學》的詞義、構造和來源 寄學(jìxu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為你介紹寄學的詞義、構造和來源等相關信息。 寄學由兩個部首構成。第一個部首是宀(mián),表示“宅”或“房屋”。第二個部首是學(xué),表示“學習”或“教育”。通過這兩個部首的組合,可以看出寄學的含義與“在别處學習”或“寄宿學校”相關聯。 《寄學》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傳統的教育體系。在古代,家庭條件不允許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他們常常寄居在他人家中來獲得更好的學習環境。這樣的學習方式被稱為“寄學”。 在繁體字中,寄學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顯著的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寄學的例句: 1. 她來自鄉村,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選擇寄學。 2. 我小時候在城市的一所學校進行寄學生活。 3. 寄學使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學科和知識領域。 與寄學相關的詞語可以有:居學、寄宿、校外學習等。這些詞語可以用來描述類似的學習方式或環境。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寄學直接相關,但可以使用就近原則選擇一個與其相反含義的詞語,例如在家學習或在校内學習。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