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的意思、大乘的詳細解釋
大乘的解釋
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譯。公元一世紀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 印度 經曆了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這三個發展時期。北傳 中國 以後,又有所發展。“大乘”強調利他,普度一切衆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菩薩行”,如發大心者所乘的大車,故名“大乘”。《法華經·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唐 張祜 《題畫僧》詩之二:“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 蘇曼殊 《遁迹記》:“大乘,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聖旨。”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乘的解釋 乘 é 騎,坐:乘馬。乘車。乘客。乘警。 趁着,就着:乘便。乘機(趁着機會)。乘勢。乘興(宯 )。因利乘便。 算術中指一個數使另一個數變成若幹倍:乘法。乘幂(?)。乘數。 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小乘
網絡擴展解釋
大乘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
詞源與定義
大乘(梵文Mahāyāna,音譯“摩诃衍那”)原意為“大的運載工具”,比喻佛法如大車,能承載衆生到達覺悟彼岸。與小乘(Hināyāna)相對,大乘強調普度衆生而非僅追求個人解脫。
-
核心理念
- 利他精神:主張“自覺覺他”,通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修行實現自利利他。
- 衆生平等:認為人人皆可成佛,追求佛果的智慧與慈悲。
-
與小乘的區别
小乘注重個體解脫(如阿羅漢果),而大乘以菩薩道為目标,強調廣度衆生。例如,大乘經典《法華經》以“大車”比喻其包容性。
-
曆史發展
形成于公元1世紀印度,先後經曆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階段,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融合,發展出禅宗、淨土宗等流派。
-
文化影響
大乘佛教成為漢傳佛教主流,其“慈悲濟世”思想深刻影響了東亞地區的倫理觀與藝術形态。
注:讀音為dà chéng(非“dà shèng”),發音錯誤可能導緻詞義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乘(dà chéng)一詞的意思是指佛教的一種教派,強調衆生都有佛性,可以通過修行實現成佛的境界。下面将分别對大乘一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以及反義詞進行說明。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大乘一詞的拆分部首是大(dà)和乘(chéng),大的拆分部首為一,乘的拆分部首為乘,并且大和乘都是由2筆畫組成。
來源:
大乘一詞來源于佛教,主要用來指稱佛教中講究廣度、普度衆生的一種教派,強調衆生都有佛性,可以通過修行實現成佛的境界。
繁體:
大乘的繁體字為《大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大乘在有關佛教的文獻資料中,常常将它寫成“大小車”。其中“大”是指佛教最高的境界,“車”指的是佛教所教導的一種方法。
例句:
在這本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和修行方法。
組詞:
大乘佛教、大乘境界、大乘修行等。
近義詞:
佛教、佛法。
反義詞:
小乘。
希望以上解釋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