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河矦 ”。傳說中的河神。 南朝 梁 陶弘景 《水仙賦》:“選奇於 河矦 之府,出寶於驪龍之川。”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稽神樞上》:“昔有一人,數旦旦詣河邊拜河水,如此十年, 河侯 、 河伯 遂與相見,與其白璧十雙,教授水行不溺法。”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本命醮詞》:“圖五嶽、九江之像,貌 河侯 、溪女之真。”
“河侯”是一個具有文化意涵的古代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河侯”是傳說中的河神,常作為“河神”的替代詞出現在古詩文中。拼音為hé hóu(部分文獻注音為hé hòu),部分古籍中亦寫作“河矦”。
河侯與“河伯”職能相近,但名稱不同,可能因地域或時代差異産生别稱。例如,前蜀杜光庭的《莫庭乂青城本命醮詞》中将“河侯”與“溪女”并提,進一步體現其水神屬性。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出“河侯”為成語,指“小範圍内有權勢而大範圍無能為力”,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性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主流觀點仍以“河神”為核心釋義。
“河侯”是古代神話中的河神稱謂,多見于南朝至唐宋文獻,常與河伯、溪女等水神并列,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神靈的崇拜。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水仙賦》《真诰》等古籍原文。
《河侯》是一個詞語,意指在古代官制中掌管河流河道的官員。
該詞的部首是水(氵)和人(亻),總共有十四個筆畫。
《河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河流交通是重要的運輸和貿易通道,因此需要專門的官員管理河道、水利、航運等事務。這些官員被稱為河侯。
《河侯》的繁體寫法為「河侯」。
古時候《河侯》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要依據曆史時期而定,如今無法确定。
1. 這位河侯在治理河流方面有很高的能力。
2. 河侯負責保障航運安全。
1. 河流:指較大的水流,流經陸地形成的水道。
2. 侯爵:指封建時代地位較高的爵位,比公爵低。
3. 河道:指河流或水流的通道。
1. 河官
2. 水道官
3. 水利官
1. 山侯
2. 陸侯
3. 田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