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親廟的意思、親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親廟的解釋

祖廟。 漢 班固 《白6*虎通·姓名》:“《禮服傳》曰:‘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於祖廟。’於祖廟者,謂子之親廟也。” 唐 韓愈 《請遷玄宗廟議》:“其下三昭三穆,謂之親廟。” 黃侃 《說文略說·論俗書滋多之故》:“以《字林》而言,其所載之字,如禰,《説文》應通用昵,今以為親廟,别造一文。”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親廟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親廟是中國古代宗法禮制中的專有名詞,指帝王供奉直系祖先的宗廟,與"遠廟"(始祖廟)共同構成宗廟祭祀體系。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親廟特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四代先祖的祭廟,體現"親盡則祧"的祭祀原則。

在具體禮制實踐中,周代确立的"天子七廟"制度最具代表性,《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其中太祖廟為始祖之廟,三昭三穆即為親廟。漢代經學家鄭玄在《周禮注》中明确:"親廟四,高祖以下也。"這種制度在漢成帝時期曾改為五廟制,至東漢光武帝時恢複七廟之制。

親廟的祭祀活動具有嚴格的等級規範,《唐會要》卷十二記載:"四時享獻,牲用太牢,樂用宮懸,祭服以衮冕。"其建築形制也區别于其他祭祀場所,《新唐書·禮樂志》記載:"親廟皆南向,各為一室,每室一帝一後。"這種建築格局在明清兩代的太廟建築群中仍可見遺存。

在學術研究領域,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指出:"親廟制度實為宗法制度之核心,維系着王權正統性與血緣倫理秩序。"現代學者楊寬在《西周史》中進一步論證,親廟不僅是祭祀場所,更是政權合法性的象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親廟”是中國古代宗廟制度中的專有概念,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親廟”指供奉君主直系祖先的宗廟,即祭祀父、祖、曾祖等近親的廟宇。如東漢班固《白虎通·姓名》提到“子之親廟”,即指家族中供奉直系先祖的場所。

二、制度結構

  1. 昭穆制度:按周禮,宗廟分為“三昭三穆”,即六代祖先的廟宇(父廟為昭,子廟為穆,交替排列)。韓愈《請遷玄宗廟議》中“其下三昭三穆,謂之親廟”即指此制。
  2. 層級劃分:與“祖廟”有别,祖廟供奉始祖或遠祖,而親廟專指近親祖先的祭祀場所。《禮記·文王世子》鄭玄注“下宮,親廟也”即強調其近親屬性。

三、曆史演變

王莽改制時,将宗廟擴充為“祖廟五、親廟四”,使親廟數量制度化(見九廟制度記載)。這一變革影響了後世宗廟建制,如唐代仍延續昭穆分級。

四、相關考據

漢學家黃侃在《說文略說》中指出,“親廟”一詞在《字林》中曾用“祢”字代指,後因文字演變另造新字,反映了該詞在訓诂學中的特殊地位。

五、文獻佐證

除經典文獻外,《戰國策·齊策》等史書提及的“下宮”即親廟别稱,說明其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廣泛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宗廟制度的具體祭祀儀式或曆代變遷,可查閱《禮記》《新五代史》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棒子骨頭北固補子倉海參論倡技超警襯褶袍吃飯家夥舛和答救大荔人大運都美迩遐飛遁鳴高飛錢符理告發高高興興鈎拒鼓樂齊鳴宏觀經濟學紅堂堂花利绛阙旌節花救焚投薪糾問铠馬朗諷累丸連挺舲船靈怪緑片剽塵瞥然敲推湫顧秋齋曲制熱莽石奁酸薄梭魚陶隱騰倒騰海田券蜩翼通封讬名餧人逶移文扮顯舉細岑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