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積草的意思、積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積草的解釋

(1).指草甸。《管子·立政》:“修火憲,敬山澤林藪積草。”

(2).存留野草。《管子·權修》:“野不積草,農事先也;府不積貨,藏於民也。”

(3).指貯積飼料。 清 李漁 《比目魚·寇發》:“故此就在萬山之中,招兵買馬,積草屯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積草(jī cǎo)是漢語複合詞,由“積”(堆積、儲存)和“草”(草本植物)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為特定目的(如戰備、畜牧)而儲存的草料。以下從權威詞典與文獻角度分層次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基礎釋義

  1. 字源依據

    “積”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聚也”,本義為谷物堆積,引申為物資儲備;“草”在先秦文獻中已指飼用草本植物。兩字組合最早見于軍事典籍,如《六韬·虎韬》載“積草屯糧者,所以持久也”,強調戰備物資儲備。

  2. 現代規範釋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積草:為牲畜越冬或戰時軍馬所需而預先儲存的幹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Z].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二、曆史文獻中的語義演變

  1. 軍事後勤用途

    《漢書·匈奴傳》載漢文帝時“令邊郡積草菽”,指邊境囤積草料與豆類以應對匈奴侵擾。此用法在曆代兵書如《武經總要》中延續,成為戰略物資代稱。

  2. 農牧經濟場景

    元代《農桑輯要》強調“十月積草,以備牛馬冬飼”,反映農耕社會越冬準備。清代地方志如《畿輔通志》亦記載官府“令民積草納倉”以平抑飼草價格。


三、現代應用與延伸含義

  1. 核心場景保留

    在畜牧業術語中,“積草”仍指青貯或幹草儲備(如《中國畜牧獸醫辭典》定義),常見于草原牧區冬季抗災預案。

  2. 文化隱喻擴展

    成語“積草屯糧”引申為長遠準備(例:《三國演義》評“孔明積草屯糧,為伐魏之計”),而“寸草不積”則喻資源匮乏(見《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字源:

    漢典網“積”字解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草”條目

  2. 曆史文獻:

    《六韬》(中華書局點校本)

    《漢書·匈奴傳》(中華書局二十四史修訂本)

  3. 現代辭書: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五、應用示例

軍事用例:

“邊關将士秋日積草,防敵騎犯境。”(仿《武備志》語式)

農牧用例:

“牧民于夏末刈草曝曬,積草成垛以待雪季。”(引自《内蒙古牧區志》)

此釋義綜合文字學、曆史文獻及行業術語,符合學術規範與實用性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積草”一詞在中文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指草甸
    指自然形成的草地或草場。例如《管子·立政》中提到“敬山澤林藪積草”,強調對自然資源的保護。

  2. 存留野草
    與農業發展相關,指在耕作過程中保留部分野草。如《管子·權修》中“野不積草,農事先也”,說明合理管理野草以優先保障農業生産。

  3. 貯積飼料
    指為牲畜或戰備儲備草料。例如清代李漁《比目魚·寇發》中“積草屯糧”,描述軍事備戰中的物資儲備。


二、成語中的擴展含義

在“積草屯糧”“屯糧積草”等成語中,“積草”常與糧食儲備并列,表示為戰争或緊急情況儲備物資。例如:


三、綜合應用場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等古籍或《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暴棄不虛此行憯急策驽砺鈍朝奏夕召車賦車幔恥過齒尊牀闼打廣鹗睨非法改策高劭根氣供禮鈎牝裹脅鶴眠宏略花苞黃溪尖嘴猴腮擊鼓鳴金警固局部科松兩説禮部糲餐煤氣門帏綿褫迷惑湯腦疽甯子驽馬鈆刀牌號鵬鹗貧靜青龍稻求證勸善三世删次勝處石眼水頭殊繼貪橫陶範跳銀退志枉人萬民牌傘問絞汙泥鄉飲賓閑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