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唐 王維 《燕支行》:“報讎隻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 鄭觀應 《盛世危言·傳教》:“朝廷大度優容,小忿必忍;百姓天良尚在,嘗膽知仇。” 李雲夔 《贈阮鼎南》詩:“沼 吳 有志頻嘗膽,興 楚 無人敢息肩。”參見“ 嘗膽卧薪 ”。
嘗膽,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曆史典故的漢語成語,常以“卧薪嘗膽”的形式出現,意指刻苦自勵、發憤圖強,通過忍受艱苦來激勵自己實現目标。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通常被定義為一種比喻性的表達,強調在逆境中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
從詞源角度,嘗膽出自春秋時期的曆史事件。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後,為不忘國恥,他每天卧在柴薪上(象征艱苦環境),并品嘗苦膽(比喻自勵),以此警醒自己複仇的決心。經過多年努力,勾踐最終滅吳複國。這一故事成為成語“卧薪嘗膽”的核心,其中“嘗膽”單獨使用時,也承載了同樣的象征意義,代表主動選擇苦難以磨砺意志。
在語義上,嘗膽不僅指物理上的“品嘗苦膽”,更引申為一種精神層面的行為:它強調通過自我施加的挑戰來培養毅力和決心。例如,在當代用法中,人們常說“他嘗膽十年,終成大業”,形容某人長期堅持努力、克服困難。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該詞條将嘗膽歸類為動詞性成語,解釋為“比喻刻苦自勵,不忘恥辱”。
權威來源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闡釋,嘗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忍辱負重”哲學,常用于教育或勵志語境中,以鼓勵人們在挫折中崛起。其文化内涵深遠,不僅見于曆史典籍,還融入日常語言,強化了漢語表達的豐富性。
“嘗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唐代詩人杜甫在《寄董卿喜榮十韻》中寫道:“猛将宜嘗膽,龍泉必在腰”,借以表達将領應有的堅毅品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完整典故或詩詞引用,可查閱《史記》卷四十一或唐代相關詩作。
愛物兒暗戆傲慢榜夫渤鞮海長名牓赤電蟲蝕道籍調罨子滌煩子動口獨攬掇石放棹負羽哥弟會過關契河尾匠班降奪見鬼酒豔砢硶跬跬拜拜斂法量猜量檢兩肩荷口立表列代梨雲耧車明鏡高懸麋麑密談沒落摹想木塞匿空品庶潛研凄風冷雨情火青莖情愫棄瑕忘過鋭利入鄉問俗傷剝收問脫剝雜劇外甥往甯婉畫慰谕卧雪眠霜香袋小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