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膽的意思、嘗膽的詳細解釋
嘗膽的解釋
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唐 王維 《燕支行》:“報讎隻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 鄭觀應 《盛世危言·傳教》:“朝廷大度優容,小忿必忍;百姓天良尚在,嘗膽知仇。” 李雲夔 《贈阮鼎南》詩:“沼 吳 有志頻嘗膽,興 楚 無人敢息肩。”參見“ 嘗膽卧薪 ”。
詞語分解
- 嘗的解釋 嘗 (嘗) á 辨别滋味:嘗食。嘗新(吃新收獲的谷物或應時的果品)。嘗鮮。品嘗。卧薪嘗膽。 試,試探:嘗試。嘗敵(試探敵人的力量)。 經曆:嘗受。備嘗艱苦。 曾經:未嘗。何嘗。 筆畫數:; 部首:小
- 膽的解釋 膽 (膽) ǎ 人或某些動物體内器官之一,在肝髒右葉的下部:膽囊。苦膽。膽固醇。肝膽相照(指對人忠誠,以真心相見)。 不怕兇暴和危險的精神、勇氣:膽量。膽氣。壯膽。膽魄。膽大妄為(唅 )。 裝在器物内
網絡擴展解釋
“嘗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核心釋義
該詞主要有兩層含義:
- 刻苦自勵、發憤圖強:源自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曆史典故,比喻忍辱負重、自我激勵以達成目标。
- 勇敢嘗試、不畏艱險:指敢于冒險嘗試新事物或直面困難的行為,強調勇氣和膽識。
二、曆史典故
- “卧薪嘗膽”的出處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擊敗後,勾踐回國後“置膽于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以此提醒自己不忘戰敗之恥,最終複國成功。
- 其他故事版本
部分文獻提到“楊修嘗膽”的故事,描述其因勇氣被國王賞識,但此典故流傳度較低,可能與“卧薪嘗膽”混淆。
三、使用場景
- 描述堅韌精神
多用于激勵他人或自我鞭策,如“企業經曆低谷後,全體員工嘗膽奮進,終獲成功”。
- 褒揚勇氣與冒險
可形容敢于挑戰未知領域的行為,例如“科學家嘗膽探索新技術”。
四、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杜甫在《寄董卿喜榮十韻》中寫道:“猛将宜嘗膽,龍泉必在腰”,借以表達将領應有的堅毅品質。
五、注意事項
- 現代使用中,“嘗膽”多與“卧薪”連用,單獨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 部分非權威來源可能混淆其釋義,建議優先參考《史記》《漢典》等經典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完整典故或詩詞引用,可查閱《史記》卷四十一或唐代相關詩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嘗膽是一個有趣的詞彙,它的意思是“毅然決然去嘗試或面對困難、危險或恐懼”。下面是一些關于嘗膽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的信息:
拆分部首:尚 (shàng) + 肉 (ròu)
筆畫:尚部首有4筆,肉部有6筆,總筆畫為10筆。
嘗膽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但可以推測它的形成是由來自佛教的言行而衍生的。在佛教中,嘗膽意味着超越自我和克服内心的恐懼,去追求内心的平靜和覺醒。
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在一些筆畫的構造上有所區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嘗膽可能有一些變體,但具體的寫法不太清楚,因為漢字的演變是一個複雜且曆史悠久的過程。
以下是一些關于嘗膽的例句:
1. 我決定嘗膽去參加那個面試,雖然我很緊張。
2. 他嘗膽挑戰自己的極限,參加了跳傘運動。
3. 有時候,我們必須嘗膽去面對未知的未來。
一些與嘗膽相關的詞彙有:
組詞:嘗試、膽量、勇敢、冒險、決心、勇往直前
近義詞:勇敢、果敢、大膽、無畏
反義詞:膽怯、懦弱、害怕、畏縮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