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征徭役。《宋史·儒林傳三·程大昌》:“ 六和塔 寺僧以鎮潮為功,求内降給賜所置田産仍免科徭, 大昌 奏:‘僧寺既違法置田,又移科徭於民,奈何許之!’”《明史·項忠傳》:“其祖 巴丹 ,自 明 初率所部歸附,世以千戶畜牧為雄長,仍故俗,無科徭。”
"科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基本含義 讀音為kē yáo,指古代官府向百姓征收的賦稅和勞役,屬于封建社會的經濟制度範疇。該詞由"科"(指按條例征收)和"徭"(指勞役)組合而成。
二、曆史背景與引證
三、相關延伸
四、現代關聯詞彙 相關詞語包括"賦役""丁稅""差役"等,均屬古代經濟制度術語。當代研究中,該詞多用于曆史學、社會學領域分析古代社會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查閱《宋史》《明史》原文,或參考古代賦稅制度研究專著。
科徭(kē zāo)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科”和“徭”兩個字組成。下面我将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其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科徭”的拆分部首為“禾”和“彳”,其中,“禾”表示植物“禾谷類”的意思,“彳”表示“行走”的意思。整個字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科徭”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八年》中,原意是指當時周王朝征發百姓從事農耕勞動的制度。後來演變為泛指征收人民的勞力和物産。現在,“科徭”一詞也引申為一種壓迫、勒索和剝削。
“科徭”的繁體字為「科徭」。
古代漢字的一些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寫“科徭”的字有時會省略一些筆畫,使其形狀變化。“科”的古寫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但是省略了下部的一橫。而“徭”的古寫字形省略了上部的“彳”,隻保留了下部的“禾”。這些變化是古代書寫演變的結果。
1. 古代社會的人們時常為了免受科徭之苦而輾轉反側。
2. 近年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減輕了農民的科徭壓力。
組詞舉例:科舉、科學、徭役、徭役制度、保徭貸、徭稅。
近義詞舉例:苛徭、苦徭、差役、苛捐雜稅。
反義詞舉例:解徭、免徭、賜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