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ition of books] 用木闆雕刻印刷的書籍
已後典籍皆為闆本。——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闆》
(1).版印的書籍。相對于抄本而言。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技藝》:“闆印書籍, 唐 人尚未盛為之。自 馮瀛王 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闆本。”《宋史·儒林傳一·邢昺》:“臣少從師業儒時,經具有疏者百無一二,蓋力不能傳寫。今闆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元代白話碑集錄·1296年重陽洞林寺藏經記》:“京師 宏6*法寺 素有闆本,惟其楮墨之工,為費不貲。”
(2).指一書經多次傳抄或印刷而形成的不同的本子。 清 葉名沣 《橋西雜記·藏書求善本》:“ 昭文 張氏 《愛日精廬藏書志》亦講求闆本,是近時書目中之最佳者。” 魯迅 《書信集·緻章廷謙》:“請為我在舊書坊留心兩種書,即《玉曆鈔傳》和《二十四孝圖》,要木闆的, 中國 紙印的更好。如有闆本不同的,不妨多買幾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闆本漢語 快速查詢。
"闆本"是漢語詞彙,指書籍或印刷物的不同印本,特指通過雕版印刷而成的版本。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闆本"原指雕版印刷的書籍印本,區别于手抄本。古代以木闆雕刻文字圖畫後印刷成書,不同刻闆形成的印本即為不同"闆本"。例如宋刻本、明刻本均屬不同闆本系統。這一概念強調印刷載體(雕版)的差異。
核心特征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闆本"與"版本"通用,泛指同一作品因編輯、印刷、裝幀差異形成的不同本子,但仍保留對原始印刷方式的溯源意味。例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為:"用木闆雕刻印刷的書籍"。
權威參考來源:
“闆本”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與古代書籍印刷技術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闆本”指用木闆雕刻印刷的書籍。這一技術起源于五代時期,最初用于印刷《五經》,宋代以後逐漸成為典籍的主要制作方式,替代了早期的手抄本。例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已後典籍皆為闆本”,印證了宋代活字印刷普及前的木闆印刷背景。
詞源解析
擴展含義
現代語境中,“闆本”偶爾被用作成語,比喻言辭或文章的刻意雕琢與精華内容,例如形容某篇文章“如闆本般精煉”。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曆史意義
木闆印刷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重要實踐,推動了文化傳播。五代至宋代的“闆本”标志着書籍從手工抄寫向規模化生産的轉變,具有劃時代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不同朝代的闆本差異),可參考沈括《夢溪筆談》等文獻來源。
闆印逼漢筆研駁書成位晨鐘初意翠虬翠幰大城市倒崩孩兒遁散訪案房葵馮遲負能搞活癸穴庚渦骨痨固窮鹘入鴉羣和暖赫戲姜桂競逐緊媚蠟社良朋令準留滞呂召買報賣人情賣炭翁門口明公冥火饢糟炮炙琵琶槽破親撲跌乾穹清語散話生息蕃庶衰頹驷蓋四溟繐布梼演桃園人痛處吐萬委結梧桐雨絃栝哮呷瑕璺溪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