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甲杖 ”。1.披甲執兵的衛士。《晉書·桓沖傳》:“又詔 沖 及 謝安 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書·武帝紀上》:“十月, 高祖 領 青州 刺史。甲仗百人入殿。”《南史·陸子隆傳》:“ 文帝 嗣位, 子隆 領甲仗宿衛。”
(2).泛指武器。《周書·武帝紀下》:“ 齊 衆大潰,軍資甲仗,數百裡間,委棄山積。”《遼史·禮志六》:“臘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樂飲酒,等第賜甲仗、羊馬。”《明史·孫承宗傳》:“ 沉棨 、 杜應芳 繕甲仗,司務 孫元化 築礮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先後降者數十萬,委棄甲仗如山。”
(3).指兵器庫。《新唐書·五行志一》:“ 顯慶 元年九月戊辰, 恩州 、 吉州 火,焚倉廪、甲仗、民居二百餘家。”
“甲仗”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披甲執兵的衛士
指全副武裝的士兵或侍衛。例如《晉書·桓沖傳》記載:“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即指桓沖與謝安被賜予五十名甲士隨行入殿的殊榮。該用法多見于古代官職或軍事記載中,強調護衛的武裝屬性。
泛指武器、軍械
如《周書·武帝紀下》描述:“軍資甲仗,數百裡間,委棄山積”,此處“甲仗”指戰争中丢棄的大量武器和軍事裝備。這種用法常與“軍資”連用,代指軍隊的物資儲備。
兵器庫
指存放武器的倉庫。例如《新唐書·五行志》提到火災焚毀“倉廪、甲仗、民居”,這裡的“甲仗”即兵器庫。這一含義多出現在涉及軍事設施管理的文獻中。
其他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典籍和權威詞典的釋義,具體應用需結合上下文。
甲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部首甲和仗組成。
部首:甲
甲是一個獨立的部首,它是金屬的一個階梯形,表示盔甲的意思。
筆畫:甲字共有五畫。
部首:仗
仗是一個常見的偏旁部首,在漢字中表示倚靠、依靠的意思。
筆畫:仗字共有五畫。
來源:
甲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用來指代戰争、戰鬥的意義。在古代,甲仗通常是由軍隊使用的防護裝備和武器。而甲仗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現代所用的形容詞,用來形容戰鬥或比賽的激烈、激烈和艱苦。
繁體:甲仗(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甲仗的寫法略有不同。甲采用古代的示範字形,形狀更為古樸。仗則用古代的執字形來寫,形狀較為簡單。然而,這些古代寫法已經很少在現代使用,現代漢字書寫更常使用簡化字。
例句:
1. 在古代的戰争中,需要戰士們穿上甲仗來保護自己。
2. 這場比賽要求參賽選手以甲仗著稱,必須進行激烈的對抗。
組詞:防甲、頭甲、盔甲、裝甲、武甲。
近義詞:武裝、戰鬥、厮殺、打鬥、搏鬥。
反義詞:和平、協調、友好、合作、融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