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窠大字的意思、擘窠大字的詳細解釋
擘窠大字的解釋
大字。 宋 惠洪 《冷齋夜話·東坡屬對》:“又登 望海亭 ,柱間有擘窠大字。”《明史·文苑傳四·王稚登》:“四歲能屬對,六歲善擘窠大字。” ********* 《一個白日夢》:“那威風凜凜的稻草人式的構造物,和它上面更威風的藍地白書的八個擘窠大字:頂天立地,繼往開來。也不知道是出自誰人的手筆。”
詞語分解
- 擘窠的解釋 .寫字、篆刻時,為求字體大小勻整,以橫直界線分格,叫“擘窠”。擘,劃分;窠,框格。 唐 顔真卿 《乞禦書放生池碑額表》:“前書點畫稍細,恐不經久。臣今謹據石擘窠,大書一本,隨表奉進。” 宋 趙希鹄
- 大字的解釋 用毛筆寫的大的漢字寫一篇大字詳細解釋形體較大的字。一般指徑寸以上之字。 晉 衛恒 《四體書勢》:“ 鵠 ( 梁鵠 )宜為大字, 邯鄲淳 宜為小字。”《宋書·劉穆之傳》:“但縱筆為大字,一字徑尺。”
網絡擴展解釋
“擘窠大字”是書法術語,指用特定技法書寫的大字,常見于匾額、摩崖石刻等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源與定義
- 詞義拆分:“擘”意為大拇指或劃分,“窠”指巢穴或界格。原指篆刻印章時劃分的界格,後引申為書寫大字的方法。
- 定義:特指結構規整、筆力雄渾的大字,又稱“榜書”。
2.曆史發展
- 起源:秦代李斯所書《泰山刻石》等篆書作品,被視為擘窠大字的早期典範。
- 應用:漢代蕭何用榜書裝飾宮殿,推動其成為宮廷藝術;唐代顔真卿提出“擘窠大書”技法,強調大字需用虎口握筆書寫。
3.特點與用途
- 特點:字體方正勻整,筆畫粗壯有力,適合遠觀。
- 常見場景:宮殿匾額(如故宮匾額)、名山摩崖石刻(如泰山石刻)、寺廟楹聯等。
4.相關延伸
- 書寫工具:需用大筆,握筆方式與常規不同,強調腕力與整體布局。
- 文化意義:不僅體現書法技藝,還承載曆史、宗教或政治内涵,如帝王題字多屬此類。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碑刻案例或技法細節,可參考書法史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擘窠大字
擘窠大字是一個成語,由“擘窠”和“大字”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意思是指臨摹、模仿好字,使自己的字迹變得更好。
拆分部首和筆畫
擘(手,木;5畫),窠(穴;8畫),大(大;3畫),字(子;6畫)。
來源
擘窠大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是由古代文人韓愈所創造的。他認為通過模仿大家的好字可以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于是提出了“擘窠大字”的觀點。
繁體
擘窠大字的繁體字為「擘窠大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字形較為繁複,筆劃造型更加曲折。而擘窠大字在古時候的寫法則遵循着古代漢字的特點。
例句
他經常擘窠大字,字迹越來越好看。
組詞
擘窠、大字、寫字、臨摹、模仿。
近義詞
筆法修煉、字體提高。
反義詞
隨意亂寫、字迹惡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