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遠相抛撇;遠相離棄。《詩·周南·汝墳》:“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唐 元稹 《莺莺傳》:“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棄。命也如此,知復何言?” 宋 範質 《誡兒侄八百字》詩:“天子未遐棄,日益素飡憂。” 明 方孝孺 《與蘇先生》之一:“師友遐棄,忽踰六年。緒言閎論,久絶心耳。”
(2).指皇帝歸天。 元 揭傒斯 《故中憲大夫嶺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蘇公志道哀詞》詩:“ 忠獻 一朝沒, 武皇 亦遐棄。”
"遐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複合動詞,最早見于《詩經·國風·周南·汝墳》"既見君子,不我遐棄"。該詞由"遐"和"棄"兩個語素構成,《古代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解釋"遐"為"遠","棄"為"抛棄、舍棄",合指"遠離抛棄"之意。在詞性分類上,《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将其歸入動詞範疇,特指因空間距離或情感疏離産生的抛棄行為。
從語義發展軌迹看,《詩經正義》(中華書局,2000)記載該詞在先秦時期多用于君臣、夫妻關系中,如《汝墳》即表達妻子擔憂被丈夫疏離的心理。至唐宋時期,柳宗元《懲咎賦》"曩餘志之修蹇兮,今何為此戾也?豈貪食而盜名兮,不混同于世也。将顯身以直遂兮,衆之所宜蔽也。不擇言以危肆兮,固群禍之際也"中"遐棄"已延伸出被世俗排擠的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古籍研究和文學創作領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其為書面語詞彙,建議在當代口語交流中改用"疏遠""抛棄"等現代漢語常用詞。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時需遵循古漢語語法規則,如《詩經》"不我遐棄"即為"不遐棄我"的賓語前置句式。
“遐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遐棄(拼音:xiá qì)指被人疏遠、遺棄或不受重視,也可委婉指帝王去世。該詞源于古漢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典文學或書面語境中。
被疏遠或遺棄
帝王去世的委婉說法
詞語 | 含義側重 | 使用語境 |
---|---|---|
遐棄 | 因疏遠而被抛棄 | 古典、書面化 |
遺棄 | 主動丢棄 | 通用 |
疏遠 | 情感或關系上的遠離 | 現代口語 |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參考《詩經》或唐代文學作品。
安眉待眼拔俗陂險杯中渌本星系群觸類楚莊王次賞存留登受彫損風緊弗豫海塞合主盒子會後生子花簇簇花乳石講閲見卵求雞兼人之勇郊寰腳葉解縛績功捐放可親快人浪孟慄冽啰噪陸衢末代孫莫過于南正拏人逆法懦葸乾達達鉛椠晴朝慶命遒古全苗權時辱殘散兵線商節山眉神漢紳笏時疾施散說诨經俗筆肅和肅祗天覆地載仙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