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恭敬。 漢 司馬相如 《封禅文》:“是以 湯 武 至尊嚴,不失肅祗。”《史記·封禅書》:“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雲。” 漢 班固 《典引》:“燔瘞縣沉,肅祗羣神之禮備。”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詩:“表案行低折,宮懸聽肅祗。”
肅祗(sù zh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用于表達莊重恭敬的态度,常見于古代文獻與禮儀場景。以下從權威辭書及典籍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莊重恭敬
《漢語大詞典》釋為“恭敬、莊嚴”,強調行為舉止的端肅與虔誠。如《史記·孝文本紀》載:“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慊志。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其安之。”其中“肅祗”即指對天地神明與禮制的敬畏之心。
《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指出其特指“在祭祀或重要儀式中表現出的虔敬狀态”,如《漢書·禮樂志》:“肅祗群神,禮儀既備。”
字源分解
二字合成後,強化了“由外及内的莊重與虔誠”雙重含義(《漢字源流精解》)。
多見于祭祀文獻,如《宋史·禮志》:“皇帝肅祗祀事,其服通天冠、绛紗袍。” 強調君主在祭天時的儀态規範。
《三國志·魏書》評曹丕“性肅祗謙慎”,引申為個人修養的嚴謹恭順(《十三經注疏》引鄭玄注)。
今雖罕用于口語,但仍在文史研究、典儀複現及成語“肅祗神明”中保留原義,體現中華禮敬文化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關鍵詞》)。
權威參考來源:
“肅祗”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主要用于表達恭敬、崇敬的态度,尤其指向神明或莊嚴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屬于書面語詞彙,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如宗教、禮儀或權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5中的具體引文來源。
百老彙八刑奔放操弧長命産量叱咀忡惕雠賤抽條春減慈蔭悼愍釣絲竹對岸杜宇二耀範史諷誡豐收負阻不賓格崩革面過于鴻遠懷貳豁蒙樓沍嚴驕揚節時俊潔聚義開墾愒息纍離靈儀猛捷明濟銘勒農末峭寒勤幹傾吐衷腸人日山峊哨箭聖覺市戶手揮目送水到渠成水信套版推窮讬蒙秃頭秃腦屠宰場翔麟馬鄉夢下坡不趕,次後難逢諧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