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人書寫文字的工具。鉛,鉛粉筆;椠,木闆片。語出《西京雜記》卷三:“ 掦子雲 好事,常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絶域四方之語。” 隋 江總 《皇太子太學講碑》:“外史所掌,廣内所司,靡不飾以鉛槧,雕以緗素,此文教之修也。” 明 汪廷讷 《廣陵月》第一出:“因此遠抛鉛槧,專習韜鈐。” 清 王韬 《<法越交兵紀>序》:“ 嘯雲 遂日操鉛槧,記事陳詞。”
(2).指寫作,校勘。 唐 韓愈 《送無本師歸範陽》詩:“老懶無鬭心,久不事鉛槧。” 宋 陸遊 《即事》詩:“所慚貪坐睡,鉛槧少新功。” 明 徐複祚 《紅梨記·路叙》:“ 漢 将日徵兵,有誰人問及鉛槧經生。” ********* 《寄曼陀長兄》詩:“三年鉛槧貂裘敝,一服參苓痼疾深。”
(3).指文章,典籍。 唐 盧照鄰 《秋霖賦》:“别有東國儒生,西都才子,屋滿鉛槧,家虛儋石。” 宋 葉適 《次韻韓仲止》:“常日錐刀希 楚 富,千年鉛槧諱 丘 窮。” 清 曹寅 《送程吉士》詩:“自我離羣久廢學,嬾從鉛槧搜糟粕。”
“鉛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鉛”指鉛粉筆(用于修改或書寫),“椠”指未經書寫的木牍或木闆片,二者合稱代指古人記錄文字的工具。這一用法源自《西京雜記》中揚雄“懷鉛提椠”的典故,描述文人隨身攜帶書寫工具采集方言的情景。
該詞常被引申為著述、校勘等文字工作。例如:
在文學作品中,“鉛椠”也象征文章或典籍。如盧照鄰《秋霖賦》用“滿屋鉛椠”形容藏書豐富,杜牧詩句“可憐鉛椠竟何功”則暗含對學術價值的反思。
注:該詞現代已罕用,多出現于古典文獻或詩詞賞析中。如需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西京雜記》《全唐詩》等原始文獻。
《鉛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鉛筆書寫。
《鉛椠》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金部和木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鉛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人們在書寫時常用活字或竹簡,而鉛筆還未出現。隨着鉛筆的發展,這個詞逐漸形成并傳承至今。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鉛椠」。
古時候的「鉛椠」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木部的「椠」字在古漢字中寫作「槧」,其木部由左右兩部分組成。
1. 他用鉛椠書寫了一篇優秀的作文。
2. 她拿起鉛椠,在紙上輕輕寫下了幾個字。
鉛筆、鉛字、鉛闆、鉛存、鉛筆芯等
鉛筆書寫、用鉛書寫、鉛畫、鉛筆繪畫
鋼筆書寫、用墨紙書寫、毛筆書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