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違法。《韓非子·有度》:“詐説逆法,倍主強諫,臣不謂忠。”
(2).指相反的方法、途徑。 明 高攀龍 《講義·六十而耳順》:“人生隻有理欲二途,自有知識以來,起心動念,俱是人欲了。聖人之學,全用逆法。如何為逆法?隻從矩,不從心所欲也。”
“逆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違背法律或法規,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該含義最早見于《韓非子·有度》:“詐説逆法,倍主強諫,臣不謂忠”(通過欺騙手段違反法律,違背君主意願強行進谏,不能稱為忠臣)。現代用法中,“逆法”常用于批評違法現象,例如“公然地逆法而行”。
指與常規相悖的處事方式,尤其在哲學或道德層面。明代學者高攀龍在《講義·六十而耳順》中提出:“聖人之學,全用逆法”,即強調通過克制欲望(“從矩,不從心所欲”)來達到修身目的。這種用法帶有辯證色彩,主張以逆向思維突破常規。
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案例分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逆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辶和法。其中,辶是辵的繁體,表示走路的意思;法意指法律、規章。
逆法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逆法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據考究,在古時候,逆法字的寫法有所差異。在《康熙字典》中,逆的舊字形是“爿|辶”,而在《說文解字》中,逆的舊字形是“爿|辶”。
逆法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保持相同,即逆法。
以下是關于逆法的例句:
以下是與逆法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總結:逆法是指違反法律、違抗規章的行為。它由辶和法兩個部首組成,辶表示走路的意思,法表示法律、規章。逆法的繁體寫法與簡體保持一緻。逆法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有所差異,但在現代常用的寫法中保持一緻。例句和相關詞語也有助于理解逆法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