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用語。謂将士兵分開為橫線的戰鬥隊形。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二:“在鐵路沿線上的左翼軍采取了散兵線要開始進攻了。” 郭沫若 《海濤集·流沙》:“大家也就以散兵線的形勢往前進。”
“散兵線”是軍事術語,指士兵在戰鬥中以分散的橫線隊形展開的作戰方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核心特征
散兵線指士兵在進攻或防守時,彼此間隔較大(通常5-6步),形成橫向線狀分布的隊形。這種隊形與19世紀密集方陣形成鮮明對比,更注重靈活性和火力覆蓋。
2. 結構與戰術應用
3. 曆史背景與演變
該戰術興起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着步槍、機槍等武器射程和精度提升,傳統密集隊形傷亡率激增,散兵線逐漸成為主流戰術。
4. 文學與曆史文獻引用
郭沫若在《北伐途次》和《海濤集·流沙》中多次提及該術語,描述北伐戰争中軍隊以散兵線形式推進的場景。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戰例或更詳細的戰術細節,可參考軍事曆史類專著或權威百科。
散兵線(sàn bīng xiàn)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在戰線上散布的個人士兵或小股部隊。下面将詳細介紹散兵線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散兵線的拆分部首是散(sàn),筆畫為8;兵(bīng),筆畫為7;線(xiàn),筆畫為6。
散兵線一詞來源于軍事戰術概念。在軍事戰争中,散兵線指的是分散而非集中的戰鬥隊伍。這種戰術常被用于掩護和包圍敵人。在現代戰争中,散兵線通常由小股部隊或個人士兵組成,以迅速機動和不可預測性為特點。
繁體字中的散兵線為「散兵線」。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散兵線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我目前無法找到古代對于散兵線的具體漢字寫法。
1. 戰場上的散兵線讓敵人陷入混亂之中。
2. 散兵線的機動性使其成為戰場上的有效戰術。
散兵戰、散兵狙擊、散兵雜隊、散兵馬步
遊擊戰、分散戰術、機動戰
集中戰術、密集陣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