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庸的筆法。 宋 黃庭堅 《跋與徐德修草書後》:“ 錢穆父 、 蘇子瞻 皆病予草書多俗筆。” 明 李東陽 《題趙子昂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後》:“今按,此書累有俗筆,當非 子昂 真蹟無疑。”
(2).平庸的寫作方法。 明 李贽 《四書評·孟子一》:“‘不違農時’二節安放在中間,真有天馬行空手段。若在俗筆,定倒在後。”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一:“俗筆必于篇終結鎖,不然則迎頭便喝。”
“俗筆”一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平庸的筆法
指書法或繪畫中缺乏藝術性的技法。例如宋代黃庭堅在《跋與徐德修草書後》中提到,錢穆父、蘇子瞻曾批評其草書“多俗筆”。明代李東陽評價趙子昂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書法時,也指出其中“纍有俗筆”。
平庸的寫作方法
常用于文學批評,指缺乏創意或章法混亂的寫作方式。明代李贽在《四書評·孟子一》中對比“俗筆”與“天馬行空手段”,認為若用俗筆,文章結構會顯得生硬。清代王夫之也提到,俗筆往往在結尾處強行總結,缺乏自然流暢感。
若需進一步了解“俗”與“筆”的單獨釋義,可參考漢字權威解析。
俗筆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通俗、常見的文字或筆法。指的是常人普通的書寫技巧,沒有特殊功底或獨特風格的筆法。
俗筆的拆分部首是竹部(⺮)和毛部(毛),它的總筆畫數是10。
俗筆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文人。在古代,書法被視為高雅的藝術形式,而通俗的文字或筆法則被稱為俗筆,代表着普通百姓的書寫水平。
繁體字中,俗筆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俗筆的漢字寫法并無特殊之處,與現代相同。
1. 他的書寫很有個性,不受俗筆束縛。
2. 這篇文章用了很多流行的俗筆手法。
俗筆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新詞,例如:俗筆書法、俗筆技巧、俗筆寫作等。
通俗文字、普通筆法、庸俗字體。
高雅文字、特殊筆法、文人字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