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远相抛撇;远相离弃。《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唐 元稹 《莺莺传》:“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復何言?” 宋 范质 《诫儿侄八百字》诗:“天子未遐弃,日益素飡忧。” 明 方孝孺 《与苏先生》之一:“师友遐弃,忽踰六年。绪言閎论,久絶心耳。”
(2).指皇帝归天。 元 揭傒斯 《故中宪大夫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志道哀词》诗:“ 忠献 一朝没, 武皇 亦遐弃。”
"遐弃"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复合动词,最早见于《诗经·国风·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该词由"遐"和"弃"两个语素构成,《古代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解释"遐"为"远","弃"为"抛弃、舍弃",合指"远离抛弃"之意。在词性分类上,《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将其归入动词范畴,特指因空间距离或情感疏离产生的抛弃行为。
从语义发展轨迹看,《诗经正义》(中华书局,2000)记载该词在先秦时期多用于君臣、夫妻关系中,如《汝坟》即表达妻子担忧被丈夫疏离的心理。至唐宋时期,柳宗元《惩咎赋》"曩余志之修蹇兮,今何为此戾也?岂贪食而盗名兮,不混同于世也。将显身以直遂兮,众之所宜蔽也。不择言以危肆兮,固群祸之际也"中"遐弃"已延伸出被世俗排挤的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保留在古籍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为书面语词汇,建议在当代口语交流中改用"疏远""抛弃"等现代汉语常用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时需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如《诗经》"不我遐弃"即为"不遐弃我"的宾语前置句式。
“遐弃”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遐弃(拼音:xiá qì)指被人疏远、遗弃或不受重视,也可委婉指帝王去世。该词源于古汉语,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古典文学或书面语境中。
被疏远或遗弃
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
词语 | 含义侧重 | 使用语境 |
---|---|---|
遐弃 | 因疏远而被抛弃 | 古典、书面化 |
遗弃 | 主动丢弃 | 通用 |
疏远 | 情感或关系上的远离 | 现代口语 |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参考《诗经》或唐代文学作品。
败家子白鶽蓓蕾鉢多罗裁割裁人畅行无碍长夜台乘壶怆思踳昧醇嘏从来道尹东方未明翻箱倒柜反省封匦管鲍之交顾国后天失调蕙带伙子建议角妓佳日惊魇沮洳场阔别揽捞老者连羣离伤盲人瞎马蒙古靡滥名著抹丢暮纪片时切片机顷刻情量却生融释贯通融远生龙活现生学市食双姓岁口碎职谈屑讨论腾践僮妇通谒屯苦驼队五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