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碎的腌菜或醬菜。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知縣酒渴,聞有鹹虀,欲覓一甌。”
“鹹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鹹虀”指切碎的腌菜或醬菜,特指經過鹽漬或調味處理的碎菜制品。“虀”是“齑”的異體字,本義為搗碎的姜、蒜或菜末,引申為碎末狀食物,如“虀粉”(比喻粉身碎骨)。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卷五:“知縣酒渴,聞有鹹虀,欲覓一甌。”此處描述知縣酒後口渴,想用鹹虀佐飲的場景,體現其作為佐餐小菜的用途。
擴展釋義
相關詞彙對比
需注意與“鹹鹾”(xián cuó)區分,後者泛指食鹽或祭祀用鹽,而“鹹虀”專指腌制菜類。
總結來看,“鹹虀”是古代對碎腌菜的統稱,既反映飲食文化,也體現漢字構詞的具象特征。
《鹹虀》(xiány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鹽”的味道和氣味。
《鹹虀》的部首是“口”(kǒu),總共有11個筆畫。
《鹹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時期。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殷商時期的甲骨上,形狀由兩個“口”字疊加而成,表示鹽的味道。
《鹹虀》的繁體為“鹹蓺”。
在古時候,漢字《鹹虀》的寫法為“”。
這道菜雖然看上去沒有主料,但是用了一點點鹹虀,卻增添了很多味道。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鹹淡、鹹甜、鹹鮮、鹹腥。
一些近義詞有:鹹味、鹽味、鹹香。
一些反義詞有:甜味、清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