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吏的意思、邊吏的詳細解釋
邊吏的解釋
邊境地區的官吏。《管子·問》:“問於邊吏曰:小利害信,小怒傷義。” 唐 韓愈 《董公行狀》:“爾之馬歲至,吾數皮而歸資。邊吏請緻詰也,天子念爾有勞,故下詔禁侵犯。” 明 張居正 《答薊鎮總督王鑒川言邊屯》:“公圖之皆已有緒,要在邊吏着實奉行。” 清 方式濟 《隴頭水》詩:“田夫入城不隔宿,邊吏年年在邊地。”
詞語分解
- 邊的解釋 邊 (邊) ā 物體的周圍部分,外緣:邊緣。邊沿。 國家或地區交界處:邊疆。邊界。邊防。邊境。邊陲(邊境)。 幾何學上指夾成角或圍成多角形的直線:等邊三角形。 旁側,近旁:身邊。邊鋒。 方面:邊幹(刵
- 吏的解釋 吏 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邊吏”是漢語詞彙,指邊境地區的官吏,其核心職責是維護國家邊境安全與秩序。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邊吏”由“邊”(邊境)和“吏”(官吏)組成,字面含義即駐守邊境的官員。其職責包括:
- 巡邏邊境線,防止非法越境或走私;
- 查驗行人與車輛,确保邊境通行合法;
- 應對邊境沖突,維護國家主權穩定。
二、曆史起源與發展
-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古代邊境安全關乎國家存亡,邊吏地位重要。
- 職能擴展:漢代後,“邊吏”也指代邊郡太守,如《漢書·杜延年傳》中的記載,說明其職權範圍可能涵蓋地方行政。
- 文學引用:唐代韓愈的《董公行狀》、明代張居正的奏疏等文獻均提及邊吏,體現其長期存在的曆史脈絡。
三、延伸含義
除官吏身份外,“邊吏”在部分語境中可代指戍邊群體,例如清代詩人方式濟的《隴頭水》以“邊吏”象征邊疆守衛者的艱辛。
如需更具體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古籍,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進一步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邊吏(biān lì)這個詞的意思:
邊吏是指古代中國邊境的守衛官員,負責保護邊境安全并管理邊境事務。他們負責巡邏邊界、查驗通行證件以及監視邊境的動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邊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邊”的部首是辵,共有7個筆畫;而“吏”的部首是口,共有5個筆畫。
來源:
《邊吏》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由漢族民間流傳使用。在古代漢字發展的過程中形成,與中國遼闊的邊境地帶有關。
繁體字形态:
邊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邊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邊吏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似,即「邊吏」。
例句:
警察局長要求邊吏嚴密監控邊境,以确保安全。
組詞:
邊防、吏部、邊境、吏治
近義詞:
邊關官、邊境巡邏員
反義詞:
邊民、遼闊之地居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