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屈的意思、不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屈的解釋

(1).不屈折。猶言不卑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楊伯峻 注:“雖能委曲,而不屈折。” 宋 曾鞏 《夫人周氏墓志銘》:“有詩七百篇,其文靜而正,柔而不屈,約於言而謹於禮者也。”

(2).不順從;不屈服。《後漢書·郭太傳》:“﹝ 孟敏 ﹞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雲。”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乃縛 嵩 于庭而掠之數百, 嵩 不屈。”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張夫子》:“ 明 監軍 張公春 ,於 大淩河 被擒,見 太宗 不屈。” 陳登科 《活人塘》五:“你們要記住,堅決勇敢,頑強不屈,切不能驕傲大意。”

不竭;不盡。《老子》:“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王弼 注:“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荀子·王制》:“使國家足用而財物不屈,虞師之事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ù qū,主要含義為不順從、不屈服,通常形容人在面對壓力、威脅或困境時堅守信念、不妥協的精神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不卑下、不屈服
    指人在面對強權、利益誘惑或危險時,保持尊嚴和原則,不低頭妥協。例如:“英勇不屈的性格”“面對威脅仍堅持不屈”。

  2. 不屈折
    引申為性格剛直,不因外界壓力而改變自身态度或行為。


二、出處與典故

  1.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最早記載于“直而不倨,曲而不屈”,意為“正直而不傲慢,委婉而不屈從”。
  2. 宋代曾鞏《夫人周氏墓志銘》
    用“柔而不屈”形容文風柔和中蘊含堅定。

三、近義詞與用法


四、示例與引申

  1. 形容人物精神
    如《三國演義》中龐德“憤怒不屈”的描寫,凸顯人物氣節。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贊美堅持正義、原則或對抗逆境的行為,如“不屈的抗争精神”。

五、總結

“不屈”既是一種品德象征,也是中華文化中推崇的價值觀,強調在逆境中保持獨立人格與堅定信念。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或《左傳》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屈這個詞意思是堅定不移,不向困難屈服。 部首是一,筆畫是九。 不屈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漢字,音義為“強悍堅毅,不屈服”,是由“不”和“屈”兩個字組合而成的。 在繁體字中,不屈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不屈可以寫作“不屈”。 例句:他在逆境中展現了不屈的精神品質。 組詞:不畏艱險、堅韌不拔、堅忍不拔。 近義詞:堅毅、剛強、倔強。 反義詞:屈從、妥協、退縮。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